▎
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极危 CR
IUCN(2017):极危 CR
▎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多在有沙洲分布的江段发现,它们常在洲头、洲尾的岔流汇合处活动,善潜水。
白鱀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世纪80年代初,最常见的是2~6头组成的群,有时形成约达16头的聚群。后来仅能见到单独的一头,有时为4头组成的群。
长江曾经是白鱀豚安详而舒适的家园,它们以捕食鲢、鲤、草鱼等鱼类为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逐渐发展,长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栖息地逐步恶化。江湖间洄游鱼类的通道被闸坝阻隔,围湖造田,江水污染及酷渔滥捕,使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食物减少。长江航运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噪声污染、水质污染,同时使被螺旋桨击毙或误捕误杀的白鱀豚数量上升。
1989年白鱀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先后在洪湖和天鹅洲建立了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在铜陵建立了白鱀豚养护场。即便如此,人们也已经很长时间未在长江中发现它们了,白鱀豚有可能已经灭绝。
▎
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极危 CR
IUCN(2017):濒危 EN
▎
长江江豚,原是窄脊江豚的一个亚种,2018年被独立成种,是我国的特有种,主要生活在长江及通江湖泊。
其实江豚一般是生活在海里的,只有长江江豚生活在淡水中。与其他鼠豚类一样,它们性情活波,会跃出水面玩耍,但在遇到船舶接近时会潜水逃避。它们主要食用小鱼和虾类,有时也会食用水生昆虫的幼虫。
但由于滥捕、沿岸开发、水源污染等因素,长江生态环境变化,长江鱼类资源下降,又加上江豚会受到船只的误伤,其生存现状严峻。1984~1991 年,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2,700 头;2006 年11~12 月,其种群数量为1,200~1,400 头;2012 年,数量约为1,040 头 。2006~2012 年长江江豚种群的下降速率为25%, 年种群下降速率高于4%,长江江豚已处于极危状态。
▎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IUCN(2022):极危 CR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极危 CR
▎
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中华鲟的记载,当时人们称之为王鲔鱼。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它们虽然属于硬骨鱼类群,但却具有软骨鱼的一些特征,在鱼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华鲟是长江大型溯河洄游鱼类,最大个体可达600kg,是民谚“千斤腊子,万斤象”中的“腊子”。生命周期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生长较快,但性成熟迟,种群遭受破坏后难以恢复。长江干流筑坝后,其产卵的洄游路线被阻隔,原有产卵场遭到破坏,直接导致种群数量骤减。如今,其唯一的自然产卵场在宜昌江段。近年来,其繁殖群体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性别比例失调。据估计,过去的40年内其种群数量下降了90% 以上,且未来仍将持续下降。目前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已获成功,并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工作。
▎
河狸
Castor fiber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极危 CR
IUCN(2021):无危LC
▎
河狸在世界范围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欧洲,整体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IUCN评级为无危LC。
我国是河狸的边缘分布区,仅分布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地区布尔根河、大小清河流域。这些河狸实质上为河狸蒙新亚种(C. f. birulai),又名蒙新河狸。由于毛皮和毛囊的分泌物具有经济价值,它们曾遭到大量捕杀。又加上其活动区面积由于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而日益减少,即使经过20余年的保护,如今我国分布的河狸数量仍不足700 只,濒临灭绝。因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其评定为极危CR。
▎
海南兔
Lepus hainanus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极危 CR
IUCN(2016):濒危EN
▎
中国特有种,是中国野兔中体型最小、毛色最艳丽的一种。兔子一般繁殖能力很强,很少会濒临灭绝,但海南兔是兔形目动物中唯一的极危种。它们是独居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以黄昏或黎明时活动最频繁。
20世纪50~60年代的海南岛的广大郊野,几乎随处可见。兔肉可食,兔皮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海南兔曾经遭受过大量捕杀。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荒地开垦,海南兔赖以生存的灌草丛栖息地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多个地区甚至保护区内已经消失。2016年IUCN评估为濒危EN,但2021年的调查研究则将其濒危等级提高至了极危CR。
▎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极危 CR
IUCN(2019):极危CR
▎
穿山甲 ( 也称中华穿山甲) 曾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带的广布种,多在山麓地带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中筑洞,以白蚁、蚂蚁、蜜蜂、胡蜂和其他昆虫幼虫为食物。
自1989 年以来,穿山甲虽然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市场对穿山甲的巨大需求,以及其易捕捉、易携带运输的特性,直接导致它们几乎被猎杀殆尽,估计穿山甲种群数量至少减少了90%。加之穿山甲繁殖能力低下,通常每年仅1 胎1 仔,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会继续下降。
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我国于2020年6月,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
其实分布在我国的穿山甲有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印度穿山甲 (M. crassicaudata)和马来穿山甲 (M. javanica)3种,已全部为极危 (CR)。尽管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穿山甲繁殖个体,但其分布区与种群极为有限。《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7 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决议,于2017 年将所有穿山甲列入该公约附录I,禁止穿山甲的任何国际商业贸易活动。
▎
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极危 CR
IUCN(2018):极危 CR
▎
又被称作鼍(tuó),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据史料记载,从汉口到上海,长江南岸各地几乎都有过扬子鳄的踪迹,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城乡发展、人口增殖,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因素,扬子鳄栖息生境遭到大面积破坏,加以人们乱捕滥猎,造成其种群数量逐年剧减。我国于1972年就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将其评为极危。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通难过人工繁育和孵化,扩大其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