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讲座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非遗传承人成果展(一)

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3-06-13 15:52:53 | 浏览:458

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22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进行联展联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系列活动,展现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取得的成果。

今天我们精选古琴艺术、中国剪纸和昆曲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纪录片,一起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保护非遗,共同欣赏非遗的多彩魅力。

图片1.png



古琴艺术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图片2.png

 古琴艺术(岭南派)-谢导秀 

图片3.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图片4.png

 古琴艺术(浙派)-郑云飞 

图片5.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图片6.png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王永昌 

图片7.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图片8.png

 剪纸(广东剪纸)-陈永才 

图片9.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图片10.png

 剪纸(扬州剪纸)-张秀芳 

图片11.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图片12.png

 剪纸(中阳剪纸)-王计汝 

图片13.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图片14.png

 剪纸(庄河剪纸)-韩月琴 

图片15.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图片16.png

 剪纸(滨州民间剪纸)-王德荣 

图片17.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昆曲

昆曲艺术,又称“昆山腔”“昆腔”,20世纪后有“昆剧”之称。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图片18.png

 昆曲-石小梅 

图片19.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图片20.png

 昆曲-侯少奎 

图片21.png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影片 



终审:李梦霞

初审:吴慧玲、钟鸿圣

编辑:叶舒婷

供稿:潘绮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