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热播综艺里,曾经提到这样的问题,“如果终其一生只是个平凡人,你后悔吗?”
似乎大多数人对于“平凡”总是心有不甘。
那要有多少平米的房,多豪华的车,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才能称作“不平凡”呢?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吗?并不是,平凡不等同于失败,事实上,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自平凡的人之间。
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就是这种平凡人家的烟火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平凡的、普通的人们,为了生存而奔波、奋斗,年复一年,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这就是平实而真切的百姓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比平凡的大多数不平凡那么一点,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改变人生和命运,在剧中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担当
《人世间》刻画的周氏一家,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早年,周志刚咬牙借了点钱盖了间土坯房,一家五口人就这样在北方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光字片安了家。
周志刚为人忠厚老实、深明大义,在周家三个孩子,不论是后来成长为国家干部的周秉义、大学教授周蓉还是扎根社会底层的周秉昆身上,我们都能看见良好的家庭教养。
周秉义品学兼优,有理想有抱负,“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他就第一批响应号召离开了城市。
周蓉是新时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乐观豁达、向往自由,为了追求爱情,不远千里追随诗人冯化成去了贵州山区当老师。
周秉昆不如哥哥姐姐那样出色,但他重情重义,扎根社会底层,从木材厂到酱油厂再到出版社,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
后来,周志刚去往四川支援三线建设,二十余年里,一家人很少能团聚。
1986年,60多岁的周志刚终于退休了,回到了他热爱的光字片。退休后的他也没闲着,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独自承担起了改良光字片的神圣使命。
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垫垫那儿。
有路过的人心疼他,劝他道,“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
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梁晓声说,“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有一种‘有一分热,发十分光’的精神,我想这种精神不只是在焦裕禄这种党员干部身上,而是在很普通的农民、工人、科技知识分子,甚至相当多的父亲、母亲身上全部体现了。”
即使前路艰辛,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读书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
周家大哥周秉义在“上山下乡”前,总是躲在家中看书,他和郝冬梅总能找到以前不曾读过的“禁书”,周蓉和男友蔡晓光也是他俩地下读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几个人在周家拉上窗帘,听秉义读《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有时还会一起讨论。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每当孩子们在屋里读书时,她却从不反对。
自己的子女自己了解,他们绝不会把坏书当好书读。
秉义下乡前一天,指着一只旧木箱告诉秉昆里边装的全是书。“那些书在以后的中国,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将难以再见到,很宝贵。我希望咱们周家的后人还能幸运地读到那些书。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一辈子没读到过这些书是有遗憾的。”
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相继考入北京大学,引得光字片的街坊议论纷纷,“人家的儿女可都赶上了好时代!”“在都认为读书没用的年头里,咱们的儿女怎么就没长那前后眼呢!”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这个年代打破阶层固化最高效的渠道。也许在财富和人脉方面,你无法与出生在上层社会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大家是平等的。这样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你才可能紧紧抓住。
善良
懂事的哥哥姐姐们下乡了,留城的小儿女,在不知不觉地成熟着。
年三十的时候,秉昆蹬着借来的平板车带周母去大众浴池洗澡。
秉昆洗得快,比约定时间提前二十分钟就出来了,便在外边等着母亲。
突然浴池内乱哄哄地涌出些人来,仔细一看,是一个男服务员背着个叫疼不止的老大爷。
原来是老爷子穿衣服时,不慎滑倒,站不起来了,估计摔断了一条腿。
那年月没有出租车,公共汽车也不是随时可见。
秉昆就主动说自己愿意将老爷子送往医院,让浴池的服务员将老爷子放在平板车上。
为了避免老爷子的双脚在路上冻伤,秉昆脱下棉袄将他的脚包严实了,自己则穿着单薄的秋衣蹬车去医院。
那时的秉昆并不知道,老爷子叫马守常,是军事工程学院的副院长,而他的老伴,正是秉昆所在的酱油厂的支部书记。
老两口对秉昆当年的帮助一直记在心里,对秉昆提供了不少帮助。
后来在谈到笔下的众多人物时,梁晓声曾说,“在极特殊的年代,在人性很容易被扭曲的情况下,青年的一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做人底线,并在做人的底线上尽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心灵标杆的层级——这才是我后来一再写‘知青小说’的原因。”
所以,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等美好品质一直是梁晓声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这个社会需要“好人文化”的存在,希望能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丑恶。
几十年来,梁晓声都坚持着书写普通人的生活。而与一些将目光集中在平民的劣根性的作家不同,梁晓声更关注的是普通人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闪光点。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辞写道:“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人世间》已经大结局了,但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完结,普通人的生活还在继续,愿每个人都能像片尾曲唱的那样,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
作者:梁晓声
播音:小柯
作者:梁晓声
播音:王浩然
作者:梁晓声
播音:刘东
作者:梁晓声
播音:任景行,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