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图公告

【“匠心精神 百年传承”·我与古籍零距离】 古籍文化推广活动周——珍贵古籍中的千载文化印记

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0-06-08 11:31:39 | 浏览:857

2019年6月8日是我国第14个“文化遗产日”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6周年。我馆将开展“我与古籍零距离”古籍文化推广周活动,展现图书馆收藏的丰富古籍资源,并对古籍及古籍修复、传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及、宣传和推广,这既是展现古籍魅力,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希望借助活动,增强公众对古籍保护的意识,进而推动对古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珍贵古籍中的千载文化印记



书香弥远,篇章锦绣,珍贵的古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精华,记载和证实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古籍定义

“古籍”就是古书的雅称,“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籍”在这里就是书,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古籍”是古书的雅称,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古籍不仅是中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创造,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古籍分类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而来。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古籍又有孤本、善本、珍本。



 孤本

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学术界尚存在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馆藏展示

《李二何先生文存》著述民国期间梅县松口的李二何先生的简介及遗墨,介绍了二何书院概况等。从该书可窥见民国时期梅州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沉淀的中华文化在散发着墨香的泛黄纸张上重现往事前尘,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有一定的价值。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