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鲁迅,我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从小学到高中,《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故乡》,鲁迅的文章一直是语文课本里的常客。
虽然年少时,我们可能还无法完全读懂鲁迅先生文章里的深意,但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他对国家、对民族、对同胞的热爱。
郭沫若曾评价:“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郁达夫在文章《怀鲁迅》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更高,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常读常新。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作品,缅怀这位以笔为枪、吹响战斗的号角、唤醒沉睡的国人、与封建势力战斗了一生的文坛巨匠。
作者:鲁迅
播音:盛云
《呐喊》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作者:鲁迅
播音:刘赫旋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者:鲁迅
播音:白云出岫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表示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作者:鲁迅
播音:白云出岫
《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五十一篇。包括《我们不再受骗了》《听说梦》《为了忘却的记念》《关于女人》《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