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图报道

大暑 |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1-07-21 10:16:19 | 浏览:1121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20°。我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农家要时刻注意暴风雨的侵袭,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微信图片_20210721164113.jpg


节气民俗


伏日吃姜: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夏日炎热,人们喜贪凉,故易蕴积内寒。民间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刚开叫的公鸡)的习俗, 姜要多放, 一只鸡一般要放半斤姜。民谚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吃伏茶:夏至后30-40天,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俗称“三伏天”,天气酷热,很易中暑。民间有吃伏茶的习俗,即用竹叶、槟榔、荷叶、六一散之类的中药煎煮代茶,俗称“伏茶”。实际上是解暑药剂。不仅每户人家自行煎吃,有一些商店门口或者路亭中摆起大茶缸,免费供应伏茶给过路行人解渴。现仍保留此俗。

伏羊汤:伏羊汤即羊骨、羊肉汤,是江苏徐州的著名风味小吃,因当地人常常喜欢在三伏热天饮用,故名。羊汤本为冬令御寒的补品,为何徐州人竟于酷暑炎天饮用呢?其实也有科学道理:伏天饮此汤,可使五内积热散尽。羊肉既温又补,饮汤后,大汗淋漓,表散了积热,又不至于虚脱,自有一番妙用。

节气俗语


大暑在七,大寒在一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7月22、23或24日。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月20、21日。指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在农历七月,最冷的时候在农历正月。


大暑无过未申,大寒无过丑寅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未申,中午一时至下午五时。丑寅,半夜一时至凌晨五时。意谓大暑时候天热在未申时,大寒时候天冷在丑寅时。



内容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