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我们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时,可以看到无数革命思想家,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带领人民不懈奋斗,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把握历史趋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的雄伟气魄和卓越胆识。
为此,梅州市剑英图书馆联合“人大数字”特别策划系列人物专题:忆赤子峥嵘岁月——建党百年人物传,今天为您推送第三期:李达。
开篇
李达,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毕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达
一、青葱岁月 理想变迁
1890年10月2日,李达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佃农家庭,其家世代以种田为生。李达兄妹六人,他在男孩中排名第三。他先跟随父亲李辅仁识字学习,后师从唐花圃、胡燮卿,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5年,15岁的李达考入省里颇有名气的蘋洲中学。蘋洲中学是是当时零陵、祁阳、东安、道县、永明(今江永)、宁远、江华、新田等八县的最高学府,在省里也颇有名气。在当时,能够考取这所中学的人,就如同中了状元一样。
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李达在蘋洲中学求学时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他发愤读书,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青年时期的李达,经历了多次理想的变迁,皆源于他的“救国梦”。
青年李达
李达曾立志教育救国
中学毕业后,李达考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今北京师范大学)。入学后,他目睹了学政的腐败、封建礼教对学生的毒害,深感只有发展教育事业,唤醒人们的觉悟,才能国富民强。因此,他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李达曾立志实业救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国家的实际权力又落入少数几个军阀手中,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没有完成。李达教育救国的思想开始破灭,转而接受孙中山“大办实业,以利国富民强”的思想,立志“实业救国”。为此,李达欲东渡日本求学。1913年,李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日官费生,进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理科。
然而,因袁世凯专制政治引起变故,李达的官费被取消。屋漏更遭连夜雨,或许是救国心切、用功过度,此时的李达又染上了肺病。1914年,李达不得已辍学回国。
回到家乡后,李达一边养病,一边与一个中医合开一家药店,取名“博记药店”。这一开就是三年。期间,他坚持学习,1917年春,李达第二次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即帝国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帝国大学理科。
入学后,为了尽快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李达如饥似渴地学习每一门课程。
在日学习期间,李达亲身感受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心,也饱受“不堪忍受的欺凌的侮辱”。他和众多留日学生一样,反日情绪日益滋长。尤其是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留日学生集体罢学回国的抗争也遭失败,李达深感“实业”难以救国。多年以后,李达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就像在漫漫长夜里摸索道路的行人,眼前是黑暗的,内心是极端痛苦的”。
“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李达立志走革命道路
正当李达苦闷之时,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听到这一消息的李达为之振奋,并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8年5月,李达同黄日癸、龚德柏、阮湘等率领留日学生救国请愿团回国,抵达北京,并与北京大学邓中夏等爱国学生领袖联络,共同发起抗议段祺瑞政府的示威请愿运动。可以说这次运动是次年五四运动的预演和前奏。
同年6月,示威请愿运动失败,李达意识到“要想救国,单靠游行请愿是没有用的。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由人民起来推翻反动政府,像俄国那样走革命的道路。而要走这条道路,就要加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俄国人的革命经验”。为此,再次回到东京的李达毅然放弃了理科专业的学习,师从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开始专攻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旗手。
河上肇
二、“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
李达除了向国内的《民国日报》等刊物投稿外,为了系统而及时地向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李达还抓紧时间翻译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如《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
《民国日报》
在当时不少早期共产主义者还缺乏直接阅读外文书籍条件的情况下,这三部译著的出版,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后来在评价李达时说:“你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1920年夏天,李达抱着“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目的,从日本回国。8月,他先去上海拜访陈独秀,得知他们正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于是欣然接受邀请,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一同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后称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推选陈独秀为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陈独秀赴广东期间,李达曾代理书记,主持党的发起组的全面工作。
1920年9月,李达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11月7日,《共产党》月刊创刊,李达任主编,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刊。李达为办好该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困难的时候,他独自承担了从撰稿、审稿到校对、发行的全部工作。《共产党》月刊积极向先进分子介绍党的基本知识和状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共产党》月刊
在陈独秀和李达等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多地纷纷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就连国外留学生中都有党的发起活动。此时,陈独秀和李达认为建党时机成熟。
1921年7月,在陈独秀、李达等的召集、筹备和组织下,中共一大召开。会议期间,李达负责会务工作,参与会议文件的起草,并被选举为中央局宣传主任。
为加快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思想舆论阵地,李达于1921年9月在上海负责组织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李达为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他革命书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除著书译稿外,还兼编辑、复印、校对、发行于一身。一年内就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资本论入门》《列宁传》等15种革命理论书籍。
李达著述和译著的书籍
1923年4月,李达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并任主编。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在当时影响很大,毛泽东阅读了好几遍,并称赞这本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
可以说,在党的出版事业发展史上,李达是一个勤劳的拓荒者。
李达在书房编写《唯物辩证法大纲》
三、“ 无产阶级的‘红色教授’”
李达不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旗手,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
从大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的22年中,李达与各种反动思潮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引导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被称为“红色教授”。
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上海平民女校,李达任校长、主任。他亲自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所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训练妇女干部的革命摇篮,虽仅存一年,但在中国教育史和妇女运动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平民女校
1922年秋,李达在毛泽东的邀请下,到湖南自修大学任学长。李达在做校务工作的同时,还辅导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讲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社会发展史等课程。有些教学资料他也亲自编写。
1923年夏,湖南自修大学被迫停办。李达受邀任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许多慕名前来听课的进步青年就是从李达这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之后,李达又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他把大学当做宣传革命真理的讲坛,即便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遭到特务暴徒的暴打住院治疗七周的情况下,出院后他仍继续宣传革命理论。
1932年6月,李达经张庆孚介绍去泰山给冯玉祥及其研究室讲学。冯玉祥后来回忆泰山读书生活时说:“我此时觉得如吃甘蔗,越往下吃越甜,越读越觉得它的趣味,而且越读眼越亮,心越宽。因为我们所读的书不是一般骚人雅士读来开心的书,而是救国救世界的革命理论……这些书可以使我认识过去、现在,知将来,可以使我不错走道路,可以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使我时时刻刻前进。”
冯玉祥
1939年1月,李达又受冯玉祥之邀主持研究室工作并讲授辩证逻辑。冯玉祥后来之所以走上同共产党合作抗日的道路并成为民主战士,不能不说与他多次向李达学习有关。
四、“理论界的‘黑旋风’”
1956年7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到武汉。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书记处办公室主任梅白受省委的派遣,到毛泽东身边帮忙工作。
毛泽东对梅白说:“以后我来武汉时,有一个人,白天除了我上厕所外,随时可以来见。”毛泽东说的这个人就是李达。
毛泽东和李达都是湖南人,同是中共一大代表,又都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是世交很深的老朋友、老同志。
当时李达是武汉大学校长。从1953年2月李达正式任职武汉大学校长一直到1966年8月,达13年之久。
武汉大学
梅白记录了毛泽东和李达这次会面的情况。毛泽东与李达二人亲切交谈。谈话中,当李达说到“我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同上井冈山,没有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毛泽东说:“你在国统区,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马克思主义,也是难得的呀!你还遗憾什么?我看你是黑旋风李逵,但你可比他李逵还厉害,他只有两板斧,而你鹤鸣兄却有三板斧。你既有李逵之大义、大勇,还比他多一个大智。从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算起,到全国解放,你可称得上是理论界的‘黑旋风’。胡适、梁启超、张东荪、江亢虎,这些‘大人物’都挨过你的‘板斧’,你在理论界跟鲁迅是一样的。”
毛泽东和李达
五、两次入党
李达一生两次入党,第二次入党竟被特许无预备期,这是为什么?
中共一大时,李达担负了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当选为中央局成员,任宣传主任。中共二大时的许多重要文件,都是出自李达之手。在中共二大选举前,李达决定不再担任党的领导职务,而专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虽然他担任中共早期领导人职务时间并不长,但其贡献巨大。
1923年夏,中共三大期间,在与国民党以哪种方式进行合作的问题上,陈独秀主张采用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国民党合作,李达主张党外合作,以保持党组织的独立性。由此,二人发生争执和分歧,随后李达离开党组织。
后来,李达称自己这次脱党是自己“平生所犯的”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最严重的、最不可饶恕的大错误”。但是,李达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继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并与中国共产党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继续为中国共产党工作。即便后来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即便因时局变化失业,即便流离失所,吃野菜、住破庙,李达宁可饿死、冻死,也不改初衷。毛泽东曾说过:“李达是一个真正的人。”
1948年底,全国革命即将胜利,李达接到毛泽东一封写得很巧妙的信——“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但当时李达因生病未能前往。
1949年,李达在毛泽东的再次邀请下,于5月14日抵达北平,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热烈欢迎。5月18日,李达来到毛泽东住地——双清别墅,党中央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接见了李达。会谈结束后,在与李达叙旧中,毛泽东肯定了李达多年来为党所做的贡献,并说:“你可以重新入党,我愿意做你的历史证明人。”后来,党中央根据李达的申请和20多年的表现,于1949年12月,特批李达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预备期。这是对李达脱党后多年的政治表现的最好总结。
结语
李达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著作卷帙浩繁。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在法学、历史学、民族学、货币学等领域也有较高的造诣。可以说李达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身体力行,万世师表”,胡乔木用这16个字概括李达的一生,这些字正是李达一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最好写照。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坚守真理的一生,也是笃志嗜学的一生。
李达在著述
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湖南省零陵县(今属永州市冷水滩区)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法学、历史学、民族学、货币学等领域也有较深造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达卷)》收录了李达1949年以前部分论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李达发表在《新青年》《共产党》等报刊上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部分文章;二是完整收录了《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社会之基础知识》《民族问题》三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三是节录了《现代社会学》《法理学大纲》《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等名著的部分章节。力图能够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李达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主要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