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我们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时,可以看到无数革命思想家,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带领人民不懈奋斗,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把握历史趋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的雄伟气魄和卓越胆识。
为此,梅州市剑英图书馆联合“人大数字”特别策划系列人物专题:忆赤子峥嵘岁月——建党百年人物传,今天为您推送第二期:李大钊。
开篇
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他就是李大钊。
1927年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溯李大钊的成长历程和革命事业,借此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李大钊
襁褓失怙 自幼勤学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因病逝世,母亲在生下李大钊后一年多也病故了。孤苦伶仃的他在祖父的关爱下成长。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记载了这段经历,“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
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有一定文化,李大钊识字方面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祖父。
到李大钊6岁的时候,祖父把他送进了本村谷家私塾。耆年、寿昌就是塾师单子鳌给他起的名和字。在私塾中李大钊勤学苦读,进步很快。渐渐地,单老先生已不能胜任李大钊的老师。于是李大钊改师从赵辉斗先生,后来出于更高的要求,又师从黄宝琳先生。这几年的勤奋学习,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接触“新学” 开拓眼界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到永平府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科举停办,于是入永平府中学就读。这里不同于私塾,是一个新的天地。在这里李大钊接触到“新学”,开拓了视野,开始较系统地接受现代文化。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与相知的同学共同研读康梁著作。在这期间,李大钊慢慢认识到只有政治实践才是追求真理、实现抱负的根本途径。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这里学习一直到1913年毕业。在这期间,辛亥革命爆发,李大钊看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为之感慨。袁世凯的窃国行径,也引起了他的隐忧和哀痛,为此他写下了《隐忧篇》和《大哀篇》。这两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国家面临种种困境的隐忧和对人民大众痛苦命运的哀痛,可以说是李大钊最初的“政见宣言书”。这时的李大钊已经由一个爱国学生成长为一个为国为民寻求出路的志士了。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1913年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本科直隶同学合影
第2排左起第4人为李大钊
寻求真理 东渡日本
1913年冬,李大钊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热潮中东渡日本,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他在日本学习的时候正是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之时。
1914年2月,青年李大钊在东京留影
1915年1月,日本利用袁世凯急于称帝的心理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亡国条件。2月,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在东京成立。李大钊被公推为文牍干事,连夜写成《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卖国条约。这篇通电火速传遍全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反日爱国活动。但袁世凯仍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受条款,李大钊继而编印《国耻纪念录》等反袁檄文,公开竖起反日反袁大旗。
李大钊曾作诗一首,表达对反袁斗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办报显志 探求新路
1916年5月,李大钊从日本返回上海,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下,袁世凯在龙椅上仅坐了83天就一命呜呼了。段祺瑞随即上台,但继起的段祺瑞与袁世凯如一丘之貉。
这年,李大钊应汤化龙等人之邀赴北京创办《晨钟》,并任该报总编辑。李大钊办此报意为借“晨钟”唤起“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以为“青春中华之创造”。其实,汤化龙等人只不过是想利用李大钊的名气,为他们装点门面,收买人心。随着时局的发展,李大钊看清了汤化龙等人的意图,在这里干了不足一月,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亲手创办的《晨钟》。
《晨钟》编辑部同仁合影
左起第5人是李大钊
第二年,李大钊又担任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日刊》编辑,发表了很多反对军阀统治和封建文化的文章。
1917年7月,落后的中国又上演了一出“张勋复辟”的丑剧。李大钊只好避走上海,这时的他心情苦闷。
张勋
就在李大钊苦苦探求新的革命道路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担任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一到北大就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他一边研究理论发表文章,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布尔什维主义》就是李大钊在这期间,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写成的。从文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可以看出,此时的李大钊已经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了。
1919年,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六卷五号
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之后,李大钊结合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实际情况,加上不懈地探索,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
播撒火种 成为先驱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图为北京大学的学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在此期间到处奔走,极力营救被捕学生;呼吁各方挽留辞职的蔡元培;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为运动指出远大的政治目标,推动了运动的发展……最终,通过广大人民的努力,北洋政府未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期间的相关报道
此外,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为了斗争的需要,更加勤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他平均每周发表一篇文章,整整一年发表文章几十篇,涉及领域之广、范围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写。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李大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也极大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时的居住地五峰山
1920年,除了大量写文章外,李大钊到处讲课,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由邓中夏等19人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了。
李大钊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火炬,照亮了“黑暗的中国”,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他在五四前后开展的传播活动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
图为部分会员合影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探讨了关于创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李大钊(左)与陈独秀
1920年5月以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筹备建党时,关于党的名称拿不定主意,写信询问李大钊。李大钊明确回复:叫共产党。
继陈独秀后,同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南北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
北方因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之下,发展组织相当困难。李大钊不负党的重托,在工人中建党,在农民、少数民族、军队中建党。在他的领导下,很多同志在北方很多地区包括偏远地方开展工作,广泛建立起地方党、团组织,壮大了党的力量。
办报显志 探求新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全国党组织成立。李大钊因公务繁忙,没有参加“一大”,后来“二大”他也没能参加。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国工人罢工运动进入高潮。李大钊亲自领导参与了开滦五矿大罢工。虽然这次罢工失败了,但他为发动罢工、扩大罢工、支援罢工和处理罢工的善后工作费尽了心血。
开滦五矿大罢工
“二七罢工”的时候,李大钊在武汉讲学。这次罢工虽也以失败告终,但李大钊著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表达了对革命胜利仍然充满信心,以鼓舞受挫的大众。其他的善后工作,李大钊也尽了最大的努力。
“二七罢工”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要求更加迫切了。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会议上,李大钊坚持共产国际的指示,主张共产党员加入到国民党中去。
此后,李大钊多次与孙中山会晤,商讨国共合作问题。二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据宋庆龄后来回忆“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
李大钊与孙中山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李大钊在会上的发言得到多数同志的赞同,促进了全党关于国共合作的统一认识。会后,李大钊对一部分不理解这个决定的党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同年10月,李大钊应孙中山之邀再赴上海,直接参与了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工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五人成员之一,并任大会上多项职务。会上,李大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李大钊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可以说他是革命统一战线诞生的“助产士”。
领导革命 建立功勋
国共合作建立以后,李大钊担负着国共两党在北方地区的实际领导工作。经过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艰辛开拓,北方工人的组织和活动得到了发展,农民运动、妇女运动也发展了起来。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上海惨杀中国工人和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随即,“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消息传到北京,李大钊迅速组织和发动北方地区各界人民进行声援。李大钊领导下的北京党团组织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集会,发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组织抵制英、日的运动,掀起反帝风暴。除了北京,全国其他地区也掀起反帝运动,“五卅”运动波及全国。从此,由1924年逐渐高涨起来的中国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五卅”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人民的觉悟,巩固了国共合作。
五卅运动爆发时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
1925年10月,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策划下,段祺瑞邀请《九国公约》有关国家在北京举行关税特别会议。这一行径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民众各界举行了多次示威游行,要求关税自主和取消不平等条约。这次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反动阴谋。
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签订现场
1925年末和1926年初,全国人民展开了反日、英,反张(张作霖)、吴(吴佩孚)的斗争。期间,李大钊参与领导了三次反日讨张的国民示威大会。
1926年3月16日,日本纠合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发出通牒,要求国民军撤防,同时帝国主义各国的20余艘军舰云集大沽口,以武力威胁。3月17日北京各学校、各团体代表召开会议,决定18日在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18日当天,李大钊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大家“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联合进攻,反对卖国行为。
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
3月18日这天,请愿团到了铁狮子胡同执政府的东辕门后,军警封闭了东西两个出口,随即突然开枪,并用马刀、刺刀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李大钊举起一面大旗走在请愿队伍的最前面,他的头部和双手也负了伤。他曾一度被捕,因回答机警而脱险,之后仍然不顾危险,镇定地组织群众撤退,他是最后一批撤出广场的。
段祺瑞执政府
英勇就义 精神永存
“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力量,将国共两党在北方的领导机关迁入北京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旁边的旧俄兵营内。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调动大批军警,包围苏联大使馆,将李大钊等60余人逮捕。入狱后,李大钊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面对各种利诱严词拒绝。
张作霖
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秘密进行军法会审后对李大钊等20人宣判死刑。李大钊首登刑架,神色不变,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对于李大钊的殉难,陈毅后来有诗写道“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在就义前
与难友路友于(左)、张挹兰(右)合影
结语
李大钊
李大钊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一心为党,一心为民,为革命奋斗一生。
他的功勋,他的言论,都会载入史册。李大钊将世世代代地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摘自《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县(今属河北省唐山市)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17年底,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部主任,后兼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史学系教授,校评议会议员,校长室秘书。1920年10月创建北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起,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4月被奉系军阀杀害。遗著编为《守常文集》《李大钊全集》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收入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1913年至1927年的论文、演讲、杂文和讲义等。其论著不仅反映了他对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中外时局的观察与评论,而且展现了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与道路的艰辛曲折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和史学思想、马克思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与思考。这些论著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