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图报道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清明常识知多少

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1-04-03 10:27:04 | 浏览:860

微信.gif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我国古人将清明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为三月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除此,踏青郊游也是清明时节重要民俗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401170008.jpg


节气民俗


踏青:岁时风俗。指寒食、清明期间的郊野春游活动。宋代踏青之风极盛,开封、临安等地居民,不分贫富,届时均乘寒食、清明祭扫坟茔之机,携带枣糕、炊饼、乳酪、稠饧等食品及酒,倾城而出,车马繁盛,几塞城门,故张耒有“寒食清明人意间,春城士女出班班”之句。在“四野如市”的郊外,“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人们或群聚园圃,或泛舟湖上,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并盛行蹴踘、秋千、斗鸡等娱乐活动,王禹偁《清明》诗:“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即写此盛景。踏青游赏之人往往直至日暮才返归城中。又四川一带有“踏青节”,《壶中赘录》载:“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是日,人们皆往四郊游赏。此俗至今尚存。

扫墓祭祖:中国民间习俗,亦称上坟、祭扫、墓祭等。祭祀活动, 以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悼念。古时已有。《宋史·唐恪传》记载:“请往钱塘扫墓。”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一般在清明举行。形式多种,有集体祭祀为国家、民族或集体立功的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等;也有以单家、个人形式祭祀已死的家人或亲人。祭时或献鲜花、花圈,致悼词;或献酒菜、烧纸钱。


插柳:清明节习俗。是日,小孩须早起,折松柳枝回家,松枝插于门框上,持柳枝于墙旮旯、屋角、门后等处抽打,再插至屋檐上。还有些地方在小孩头上、狗脖子上戴柳条编的圈。插柳之俗最早始于唐代并沿袭至今。


荡秋千: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架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相传荡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种游戏。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的园囿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


吃青团:青团,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点心。将艾青(或麦苗、青菜叶)捣烂取汁,加入糯米粉和粳米粉 调合的面团中,在打匀中加适量碱水护色,再包入豆沙馅 后蒸熟而成。成品青绿色,圆正光滑,具特殊清香,软糯肥甜。原用于祭祀。


‍‍

节气俗语


清明前后乱穿衣
指清明前后,乍暖还寒,气候变化无常,穿衣服没有规定,有时要穿厚些,有时要穿薄些。

清明节的竹子——节节高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雨水多,竹笋拔节很快。比喻不断地提高、进步。


相关诗词


苏堤清明即事

宋 ·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赏析】“苏堤”,是杭州西湖一大景观,因由苏轼所筑而得名。“即事”,即有感于眼前的事物。大凡即事诗,诗中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诗中所写乃是诗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诗人亲见的客观事物。即使写的不是诗人自己的事情,但其中也必然注入了诗人的想象和体会。

“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入手擒题,点明游览西湖的时间和西湖的明媚春光。时值清明佳节,梨花似雪,春风骀荡,景色宜人,这正是捕捉春的信息,领略春的意境的大好时光。但诗人没有用浓墨重彩去描摹春色,只选择素洁淡雅的“梨花”轻轻点染,而意境尽出。

“游子寻春半出城”,写西湖清明游春的盛况。“游子”,本指离家远游的人,这里是指游春的人。诗人用夸饰手法,用 “半出城”三 个字,不仅形象地勾勒出游春的盛大场面和热闹气氛,而且从侧面写出了清明西湖春光幽美迷人的程度。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清明西湖日暮时的情景。“日暮”,天色已晚,“收拾去”,游人已散去。但诗人不说游人散去,而说“笙歌”散去,对白日西湖笙歌处处的欢乐热闹暗补一笔,使诗味更加深长。“万株杨柳属流莺”,日暮的西湖呈现出的又是另一种景 象,另一番热闹:余晖脉脉,晚霞映水,杨柳依依,黄莺飞舞。然而这一切好情好景,都不再属于“游子”,而只属“流莺”了。一个“属” 字,游兴未阑,流连眷恋,然而时不我待,无可奈何的心情跃然纸上。 以有形之事物写无形之情愫,构思巧妙,匠心独运,使诗更加委婉, 深厚,动人。


内容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

-转载请注明来源-


QQ图片201712220830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