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我们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时,可以看到无数革命思想家,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带领人民不懈奋斗,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把握历史趋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的雄伟气魄和卓越胆识。
为此,梅州市剑英图书馆联合“人大数字”特别策划系列人物专题:忆赤子峥嵘岁月——建党百年人物传,今天为您推送第一期:瞿秋白。
开篇
他是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他既是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又是难得的奇才;他用生命拥抱理想写出不屈,用纯粹而崇高的坦荡襟怀告别了世界,他的一生艰难波折又光辉绚烂,他就是瞿秋白。
瞿秋白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凄苦的少年时期
瞿家为宜兴望族,世代书香,为官为绅,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和书法,教他旧式文人所具备的诸般艺事知识;母亲擅诗词,爱文艺,教他诗词和文学。幼年的瞿秋白受家庭熏陶,养成了良好的气质情操。他少年早慧,爱好绘画、书法、篆刻、器乐等。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
瞿秋白12岁时,瞿家因社会动荡而家道中落。举家迁入瞿家宗祠,靠典当借债度日。兄妹八人,瞿秋白为长子,虽学业优异,但终因家境贫寒而中途辍学。
瞿秋白17岁时,母亲金衡玉不堪各种重负自杀,一家人从此星散各处。
少年瞿秋白和父亲瞿世玮合影
辗转求学的艰辛岁月
1916年,17岁的瞿秋白在无锡江陂小学执教半年后赴武昌投奔堂兄瞿纯白,考取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又因学费昂贵条件欠佳弃学。
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瞿纯白前往北京。到北京后,瞿秋白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录取,拟考北京大学,但因堂兄付不起高昂的学费而放弃。这年9月,瞿秋白考入北京政府外交部免除学膳费的俄文专修馆,课外自修英文、法文,研习哲学、文学,阅读俄国文学著作。渐渐地,瞿秋白由思考个人、家庭的出路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未来。
瞿秋白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组织俄专同学投入反帝斗争。随后,他又以俄专学生代表身份参加北京学联的签名活动,参与议决学联的重大事项。他不仅是俄专的“政治领袖”,而且随着斗争深入,成为俄专、汇文大学、铁路管理学校三校组成的活动小组的“谋主”,显示了他的政治才干和领导才能。
郑振铎
郑振铎后来回忆说:
我们这一群代表着“俄专”、“汇文”和“铁路管理”的便在一起,成了一个小单位,主要的原因是平时见面多,比较熟悉,因之,在开会、活动时也就常常在一起了。秋白在我们之中,成为主要的“谋主”,在学生会方面也以他出众的辩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们的活动,正确而富有灵活性,显出他的领导的天才……
五四时期是瞿秋白一生重大的转折期。
之后,瞿秋白又参加反对山东军阀马良暴行的请愿运动。
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之后,瞿秋白开始冷静地思考社会救亡图存之路。于是,1919年11月,瞿秋白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新社会》在瞿秋白等人的主持下,成为这一时期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五家进步刊物之一。
《新社会》旬刊发刊词
这样的进步刊物很快就被反动势力盯上了,最终被京师警察厅勒令封刊,从创刊到封刊也就短短半年时间。在此期间,瞿秋白勤奋撰文、译著,宣传新思想,抨击时政,倡导革新社会,在该刊上共发表文章20多篇(包括译文)。郑振铎后来清晰地回忆:
“我们到秋白家里去,他常常还不曾起床,抽着香烟拥被而坐,不时地咳嗽着,脸色很苍白。我们很为他的身体担忧。但一谈起话,他便兴奋起来,用带着浓厚常州口音的国语清晰而有条理地分析着事理。他的稿子总写得很干净,不大涂改,而且是结实、有内容。我一进屋子,他便指着书桌上放着的几张红格稿纸,说道:‘已经写好了,昨夜写得很晚。你看看,好用么?’他在那个时候,已经习惯了在深夜写作了。”
1920年3月,瞿秋白又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继续探索人生使命和社会变革之路。
在社会发生激烈动荡和变革的民国时期,瞿秋白是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燕”。
瞿秋白纪念馆
短暂的俄国生活
结缘俄国
在俄专上学期间,俄国发生了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十月革命,国内报刊争相报道此要闻。多少有识之士为之振奋,瞿秋白也将向往的目光投向俄国。
办《新社会》旬刊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世界革命运动的消息;他产生了强烈的改造世界的愿望;他将翻译的俄国文学作品刊载在刊物上,以唤醒更多国人。
俄国十月革命
我们常说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对于渴望去俄国实地考察研究的瞿秋白来说,机会来了。
1920年秋天,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招聘三位懂俄语的记者前往俄国考察。
瞿秋白以自身优越的条件顺利通过了选拔。当时的俄国“工厂、矿山遭到严重破坏停产了,农村遭受兵祸,被洗劫一空,天灾人祸,粮食欠收,人民贫穷不堪,各种物资极其缺乏。到处都是弹痕累累,道路桥梁被破坏得不像样子,全俄处于普遍饥荒之中,每天都有人饿死在路旁。”瞿秋白全然不顾羸弱患病的身体,拒绝亲友一再劝阻,成为驻俄记者。
瞿秋白(右)与俞颂华、李仲武被聘为驻俄记者
奔赴俄国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与俞颂华、李仲武作为第一批驻俄记者一起踏上漫漫赴俄之旅。10月18日,他致信郑振铎等,并赋诗云:“采花酿蜜,蜂蜜成时百花谢,再回头,灿烂云华。”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说到:“北京《晨报》要派通信记者到莫斯科去,来找我。我想,看一看那‘新国家’,尤其是借此机会把俄国文学好好研究一下,的确是一件最惬意的事。”
这个使命感、责任感极强的年轻人,在旅途的颠沛辛劳中就编写出20余篇通讯稿。
1921年,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图为瞿秋白与部分代表合影,后排左二为瞿秋白
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俄期间,瞿秋白带病拼命工作,甚至两次被送进莫斯科郊外的高山疗养院治疗。但等身体刚好一点,他就离开疗养院去工作。
他采访了苏俄的众多人物,上至苏俄领袖,下到平民百姓,他调查了苏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个领域。
瞿秋白与列宁壁画
瞿秋白在《晨报》上发表了五六十篇通讯作品。
除担任《晨报》特派记者外,瞿秋白还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任译员兼助教。
瞿秋白撰写的两部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是最早向中国人民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革命初期情况的著作,也记录了自己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历程。
瞿秋白著作《赤都心史》
1921年,瞿秋白经张太雷介绍加入联共(布),第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
在俄国的两年,瞿秋白由一个江南才俊成长为一名战士,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瞿秋白(后左四)、张太雷(后左五)与共产国际三大与会人员合影
峥嵘岁月、青春韶华
传唱《国际歌》
1922年,陈独秀出席共产国际四大,瞿秋白任中国代表团翻译,陈独秀对瞿秋白的工作很满意,于是邀请瞿秋白回国。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抵达北京,随即翻译了《国际歌》。
国际歌
两天后,瞿秋白在北京高师礼堂的讲台上演讲,并放声高唱激昂雄壮的《国际歌》,之后又被邀请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处演讲,介绍苏俄现状和苏联文学。
创办党刊
1923年4月上旬,瞿秋白秘密随中央机关来到上海,负责主编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和《前锋》,且参与编辑《向导》,全力投入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
创刊之初,瞿秋白往往是一人兼数职,既要组稿、编稿、写稿,还要进行美术设计、校对等,甚至连亲自跑印刷厂都是常有之事,但他辛苦并快乐着。
《新青年》
革命领袖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瞿秋白起草、陈独秀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瞿秋白为中共三大最终确立国共合作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称瞿秋白为“这里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瞿秋白与李大钊、谭平山、张国焘组成指导小组,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1月,瞿秋白参加中共四大,当选中央委员,并与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组成五人中央局。6月,瞿秋白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并写了大量文章声援。他还主编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
1923年1月到1927年7月的短短四年间,瞿秋白共撰写200篇文章,共有100多万字,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但他自己却说“秋白是马克思主义的小学生,从1923年回国之后直到1926年10月间病倒为止,一直在陈独秀同志指导之下,努力做这种‘狗耕田’的工作……”
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前排左一为陈独秀
后排左一(半个脸)为刘仁静,左二瞿秋白
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政局大变,莫斯科当局决定改组中共中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紧要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党的“八七”会议,反对右倾妥协,提出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主张,并于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后来由于遭受王明错误路线迫害,1930年6月,瞿秋白被解除了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职务。1931年1月,瞿秋白又被解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最终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转战文学
离开了政治斗争,经过短暂的低沉忧郁期,瞿秋白很快投入到革命文学战场,开始了人生中另一个辉煌时期。
1931年离开政治舞台后到1934年1月,在上海,瞿秋白与冯雪峰、鲁迅、丁玲、茅盾、夏衍等携手战斗在左翼文艺战线。在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瞿秋白与鲁迅一起领导了左翼文学运动,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短短几年,他的译著竟有500万字之多。后来即便是到了苏区,虽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虽然病体支离,但他仍然活跃于苏区文教宣传路线,以文字鼓舞军民斗志。
瞿秋白一家
互为知己
鲁迅将瞿秋白引为知己,鲁迅说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中的知己指的就是瞿秋白。
他们以一封信结缘,以文会友结为知己,之后两家交往密切。当时的上海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瞿秋白夫妇随时可能被捕,鲁迅夫妇全力掩护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就在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到中共苏区的前夜,瞿秋白与鲁迅还促膝长谈。瞿秋白回家后,笑容满面地对妻子杨之华说:“要见的都见到了,要说的话也说了。大先生和茅盾身体都好,海婴也没病。”这份情谊瞿秋白也是如此看重。
瞿秋白(右)与鲁迅
得知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极为愤慨,当收到瞿秋白以“林琪祥”的名义写的可以由殷实铺保保释出狱的信件时,鲁迅积极筹钱买铺设法营救,只可惜没能等到那一天,瞿秋白就被叛徒出卖了。
瞿秋白被关押的囚室,他在这里写下了《多余的话》
“人生无处不青山”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35年6月18日,这是瞿秋白就义的日子!
这天,在狱中,瞿秋白穿好对襟黑褂、白裤、黑袜、黑布鞋,梳洗完坐在桌前,点支烟、喝杯茶,稍加思索后,挥笔写下“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还未写完,三十六师特务连长廖祥光就闯进来,出示了蒋介石“就地枪决”的电令。
瞿秋白泰然地将这首《偶成》一诗写完,附上跋语,署名“秋白绝笔”。随即跟廖祥光来到旁边的长汀中山公园,按照要求要“照相呈验”。瞿秋白信步走到亭前,留下了这张照片。
瞿秋白就义前留影
拍完照,瞿秋白一路上高唱《国际歌》,泰然走向刑场。他选择一处草地,盘膝而坐,回头微笑地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然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带着信念带着遗憾从容就义。
瞿秋白就义
结语
瞿秋白就义时年仅36岁,他用自己短暂的壮丽年华写就不朽篇章。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躯扛起大任,以不变的执着和坚韧写下不朽的“战斗”传奇。他本可以教书为生,却选择当了记者;本可以记者为业,却选择了探索社会变革的革新之路;肺病多年,他本应休养身体,却因放不下革命事业而勤勉耕耘;被捕后,在要英名流芳时,他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写出《多余的话》,进行灵魂上的自我剖析,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哪管后世如何评论,这令多少人为之汗颜!
正如当代作家梁衡所说,瞿秋白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散文家梁衡纪念瞿秋白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石碑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生于1899年。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以新闻记者身份访问俄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在中共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紧要关头,主持召开党的“八七”会议,反对右倾妥协,提出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主张。会后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至1930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主席团成员,1930年回国解决李立三冒险错误,并主持中央工作。在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受王明集团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与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留下500多万字的著作和译著。1935年2月,被国民党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瞿秋白卷)》选录瞿秋白于1919—1935年间发表或撰写的重要论著,包括论文、散文、杂文、译文、书信等。涵盖作者在政治学、哲学、文学、史学、新闻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翻译学诸多领域的成就。限于篇幅,过长文字只选最有影响的章节。以初刊或撰写时间排序,均注明原始出处、日期与署名。编者导言介绍瞿秋白生平主要业绩、思想理论,肯定其历史贡献,指出局限不足,力求客观公允。卷末附作者年谱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