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展
元宵节
农历里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或“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称为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阖家团聚、其乐融融。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宪宗行乐图,这幅画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描绘了明宪宗观看燃放爆竹烟火的场面,不但具有艺术价值,而且通过画面直街反映了中国古代喜庆佳节燃放烟火的习俗。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描绘《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的场景。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册第十二册之四,纵43.3厘米,横76.5厘米,绢本,钤“润”“齐”二印。
🔝清代的灯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文灯武灯满街游行。
🔝2006年元宵节,四川广汉,舞龙灯比赛。
吃汤圆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元宵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清代民间流动商贩:卖汤圆。
🔝烟画:汤圆摊。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描绘《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场景。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册第七册之十,纵43.3厘米,横76.5厘米,绢本,钤“润”“齐”二印。
🔝20世纪20年代末,元宵节,北京街头挂满了各式灯笼。
🔝中国古代灯诗。
看烟花
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等活动,而在晚上,除了各种大型灯会,灿烂的焰火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很多家庭在春节时会留下一部分烟花等着元宵节放,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会组织焰火晚会,当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升上夜空时,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
🔝19世纪中国绘画:《爆竹生花》,王承勋绘。描绘古代中国人过年燃放烟花和爆竹的情景。
🔝2000年的北京元宵节,中华世纪坛夜景。灯火辉煌,烟花四射。
🔝绽开的烟花。
梅州元宵习俗
下坝迎灯
“下坝迎灯”是梅州市五华县最有传统特色、最热闹的民间闹元宵活动。该县于2008年把“下坝迎灯”列入了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下坝迎灯”游行闹元宵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是下坝村民为纪念七世祖周瑄(仙)(1440-1507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而流传下来的民俗,它定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在水寨老圩(今为河东镇)擎灯游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梅州市五华县往年“下坝迎灯”盛况
埔寨火龙
“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2008年6月丰顺埔寨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祥和吉利。火龙舞动时火花四射,场面壮观,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往年“埔寨火龙”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