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1-02-07 16:08:20 | 浏览:939次
大寒结束的钟声已过
春节到来的脚步临近
说到过年
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还是口袋里满满当当的红包?
是满桌子的美味佳肴?
还是家门口前的大红灯笼和春联?
在这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
想与你们分享有关春节的书籍
科普一下相关的知识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
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俗称年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有的是正月十九)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窗花是汉族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也有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新春之际,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中国人是重要的,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守岁是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幼,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也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领压岁钱,大概是小孩过年最喜欢的事情了,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小心翼翼地攒着,只为能买一件自己心爱的礼物,那种期待和喜悦,即便长大,仍然记忆深刻。
但在领压岁钱之前,可别忘了给长辈拜年。要知道,在新春来临之际,家长带领小辈们拜谒亲朋好友,以吉祥语向对方恭祝新年,为的是向长辈们寄予新年的美好祝愿。而这时,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寓意用压岁钱压祟驱邪,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大江南北,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汉族传统风俗 ,由来已久。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本书详尽系统描述了春节的起源、丰富的年俗文化和春节的嬗变和传承等内容,是作者丁守春先生在常年大量年俗文化研究和写作的基础上,从过年的话题入手,解读历史,和近代以来的春节文化场景下,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和转变。作者将春节以时间段划分出不同的内容,并对其特别的意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注解。本书内容详尽丰富,饱蘸文化情感,是我们全面回味、了解和反思春节年俗的佳作。
系统梳理和全面介绍了中国剪纸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展示了我国有代表性、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书中资料丰富翔实,叙述细致流畅,图文并茂,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中国民间最喜闻乐见的智力游戏当属灯谜。每逢元宵节,人们置身红红的灯海,审读一条条灯谜,再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浓浓的中国味道,想想都令人陶醉。可是,您知道如何猜解灯谜吗?您知道灯谜背后的故事吗?
如今,疫情防控形势复杂
在这样的非常之日
各地倡导就地过年
就地过年是为了更好地团聚
待到春暖花开之日
相聚言欢味更长
2021年伊始
图书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身体健康,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