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上午,客都文化公益讲堂第32讲在我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知名客家学者杨宏海教授二度作客客都文化公益讲堂,为大家献上新年首讲《滨海客家的深圳故事》。
讲座现场
杨教授现为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顾问,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嘉应学院、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客家人》杂志总编辑,是研究客家文化的著名专家。
杨宏海教授
杨教授以全新视角,从深圳客家人艰苦奋斗开基立业说起,到客家人参与鸦片战争打赢前哨战、建设中国最早开放的客家村庄、打响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第一枪、点燃南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再到客家人老前辈袁庚提出“蛇口模式”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用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的生动故事,揭示出每当民族危难或历史转折关口,深圳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敢为人先发挥独特作用,为听众们再现了具有“滨海”特色的深圳客家文化画卷。
杨教授全程主要用客家话演讲,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深圳、梅州两地客家文化的紧密相连,例如深圳代表性的围屋鹤湖新居、大万世居是梅州客家人所建,深圳客家山歌大都来源于梅州,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头角鱼灯舞”源于梅州大埔的“鯉鱼灯舞”,最早将现代足球传进五华元坑的传教士来自深圳李朗,在深圳大浪享有盛誉的瑞士教师吉惠民原来就服务于梅县乐育中学等等。杨教授妙语连珠,听众们则听得津津有味,眼界大开并不时以热烈掌声回应,场内气氛热烈。
认真记录的小听众
临近讲座尾声,听众们纷纷举手示意,希望和杨宏海教授现场交流。对于五华听众反映的五华手工石雕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杨教授指出,五华手工石雕技艺之精湛是得到了广泛认可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部分石雕以及广州的城市标志“五羊石像”都出自五华石雕工匠之手,不仅仅是手工石雕技艺需要传承和保护,客家文化更如是,建议设立诸如客家学院、客家商学院等机构,系统地普及、推广客家文化,激发客家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魂”和“根”的认知,让我们客家人的精神、语言、技艺、艺术等文化的方方面面得以延续,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身体力行地作出应尽的努力。
也有听众提问:梅州客家文化和深圳客家文化之间的显著区别在哪里?杨教授用小故事对比总结:深圳是滨海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它的客家文化更加开放包容,讲究效率和共赢,梅州则因地处山区,生活悠闲,人们往往思考更多的是个体,这里的客家文化更传统,相对封闭,并指出,梅州客家人一方面要坚守崇文重教等优秀传统客家文化,一方面也要开拓视野,有机地吸纳优秀外来文化,不断进步。
最后,杨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你们客家人,很好的”,呼吁大家把习总书记的表扬作为动力,发扬逢山开路、逢水架桥、团结一致、一往无前的客家精神,为梅州更加繁荣、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共同努力!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听众提问
与部分听众合影
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孕育的优秀客家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继承的宝贵财富。怀国爱乡、吃苦耐劳、崇文重教、克勤克俭、团结互助、孝顺友悌的“客家精神”,身为客家人,我们当一代代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