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荟萃

“四慎”保清廉 ——读《四知》有感

来源:本站 | 时间:2016-07-29 14:40:37 | 浏览:1467
 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作者:江金城   本馆索书号:K234.2/3
       适逢省纪委、省文化厅组织第二届廉洁读书月活动,重读《四知》,这篇文章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至今读来仍然感受到杨震的高风亮节,肃然起敬。

        这篇文章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是初中语文中的一篇教材,它翻译过来大概的内容是这样“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这篇文章概括起其实就两点:一是“杨震拒金”,二是杨震拒为子女办产业。杨震的故事之所以千年流传,是因为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坚决拒收重金,其品行修养之高,堪称历代师表。东汉时期的太守,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属于封疆大吏,权力非同一般,却不留一点产业给自己的子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记得中学时,老师要求对此文熟读背诵,为是是体会杨震为官的清廉。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可见像杨震这样的官对于今天来说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合书而思,思绪万千,思索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怎样才能像杨震那样清正廉洁呢?杨震、包拯、海瑞、牛玉儒、焦裕禄等古今清官从我脑海里闪过,让我明白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洁身自好,时刻严于律己,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遵守党纪国法,更应该时时处处防微杜渐,自觉管住自己、管好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一名“四慎”干部。
        一是要慎初。
        “君子慎初而无后忧”。人生贵善始,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一次关口,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第一次”,总是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向深渊。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第一次”。要像杨震那样,做到没有“第一次”,不给任何人“第一次”的机会。其实我们的身边也不缺乏像杨震这样的好干部,像呼和浩特原市委书记牛玉儒,生前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有事找他,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在办公室谈,家门免进。他还对自己的家人“约法三章”:有上门送礼者,不准开门,不准受礼,不准说情。当初也有许多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他家,都被拒之门外。后来在牛玉儒同志的追悼大会上,许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了牛玉儒的家人。
        二是要慎微。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这是前人对“慎微”二字的诠释。要谨防小恶积成大恶。有些人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充其量只是小节问题,无伤大雅。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错觉,时间一长就使他们渐渐放松了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在几千年前,杨震就做到了这一点,尽管身居高位,但对家人和自己都严格要求,过着清贫的生活。连老朋友劝他为自己的子女开办一些产业都遭到他的严辞拒绝。他是真正做到“常修为政之德,不以善小而不为;常思贪欲之害,不以恶小而为之;常怀律己之心,不因功高而忘形”。
        三是要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的自我修身方法。其意思是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和道德分离,否则就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慎独,是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即在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自我教育、自我克制、自我完善,严格按道德原则办事,人前人后一个样,表里如一,襟怀坦白。就如《四知》中“杨震拒金”。那就是“慎独”的表现。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慎独”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美德。但有的党员干部往往就把不住“慎独”这一关,以为人所不知就放松了自我约束,在权钱交易中愈陷愈深,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陈希同、成克杰等大贪官的丑恶行径,大多是在他们独处时发生的,最终都难逃法网。
        四是要慎终。
        中国有句成语叫“善始善终”。很多时候,往往是“善始”容易“善终”难。人生之路,行百里者半九十,一步不慎满盘皆输。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在临近退职、退休之时,不是留恋工作,而是迷恋权力,拼命为自己敛财,以图富度晚年享受余生,结果却栽倒在最后一站。为官清廉的杨震后来官至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但到了晚年,不但不给自己“捞好处”,连自己的子女也不给置办一些产业。这在时下某些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所以,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既要善始又要善终,只有“安全着陆”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