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君亭
人自来处来,往去处去?此处“来处”指何处,“去处”又是何处?
佛教作为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明确告诉我们,来处和去处都存乎一心。而“心”又在哪里?觅“心”的途径在哪里?
昨日笔者有幸请到一部《感悟人生》,该书以图文并茂形式,雅俗共赏、循序善诱的语言给了我们拨云见日的感受,以至于不忍猝读。一夜之间,一部崭新的宏著被我勾划、标注、涂写得面目全非。
我也想试图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开显内心的光明
“佛法是以人为中心,以有情为中心,以一切众生为中心的,它的着眼点是在众生,在人,在人心,在众生心,是从众生的心理去做功夫,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摘自《感悟人生》P198)
佛法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无上尊重与关怀,基于此,人们似乎理所当然的应当相信、理解、接受,并笃行之,进而至少达到完善自我之目的。而现实展现给我们的却不尽然,究其原因何在?
二、学佛之难
除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外,阻滞人们信仰追随佛法的原因多不胜举:
(一)艰涩难懂的语言文字,对学佛人构成了第一道大障碍。我国佛法翻译以唐代居多,自唐以降,历时1000余年,语言的变迁,以及文字的简化,成了阻滞佛法普及的第一障碍。更何况,古文中为了追求精炼往往一字一词表达数意,一意也可以数字、数词表达。举例说明,“心”在佛法中至少表示了生理的心器官、心理,及妙明真心(即佛性、本我);再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是指有形的物理世界,有时 “色”也与“法”表达同一内涵,而与现实社会公安机关“扫黄打非”中的“色”毫无瓜葛,现代人很难从该圈子里跳出来。
(二)汗牛充栋的佛学坟典,营造了一个宏博、庞杂,不所不包的体系。这种体系严密又有严谨的逻辑性,世人难以找到着力点,无从下手,此足以使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三)明师难遇。缺乏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辅导,致使不少已经踏进佛门的人,也减退,甚至丧失了最初的发心。
(四)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特殊历史,对佛教形成的误解。无数人认为信佛是“迷信”,却不知道自己正处在迷途不能自拔。如果说这世界上蒙冤最重的,当属释迦牟尼佛。
繁复的佛教仪式仪轨,又给坚持佛教是“迷信”的人们提供了“证据”。
(五)现代经济“短、平、快”的节奏,给不信仰佛教的人们提供了“理由”。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感悟人生》:一部人人都应该读、读得懂,难得的弘法好教材
(一)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捷径
1.语言朴实易懂。全书仅用了为数不多的常见佛教术语,不存在理解上的难点。更为难得的是,该书没有“专业化”、生硬的说教,而是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娓娓道来,阐述佛教与世俗观念的差异,佛教思维方式的优越性之所在,使读者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佛法。
2.系统地介绍如理如法地修证佛法。谆谆告诫:认识烦恼是修行的起点;世俗欲乐与法乐之不同;如何保持初心不退;如何次第修行;如何随师友共同提高,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显示出师父的厚德与关怀。
3.从心理角度层层剖析学佛人的各种心态,引导读者超越自我。师父从多角度论述了“我”潜力的无限性,引导每个读者“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感悟人生》P013),实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目的。
(二)为有所悟者提供了进身的阶梯
1.师父看到了修佛人要经历的种种境界,并预设了对治的方式方法。如,发心的退转等,大有“良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风格。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数年前,笔者患了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在医院救治了整整4年,反而越来越恶化,当时是万念俱灰。经朋友推荐,看了公益性纪录片《和谐拯救危机》后,开始逐步深入了解、学习佛法,通过禅修,身体迅速康复。
身体的康复,本来是自己不断修行的结果。“好了伤疤忘了疼”,人的劣根性此时却悄然而起,认为自己掌握了佛法的全部,从此却步不前。对照《感悟人生》突然感觉到其振聋发聩的力量,使我猛然警醒。当时的感觉幼稚道:“放眼四望,有一种无书可读,无师可法的苍凉与孤傲感”(摘自笔者彼时的日记),武侠小说中狂傲的“孤独求败”,大概如此。我慢心悄然升起,自己却浑然不觉,真是傻得实在。
拜读《感悟人生》,不能忽视其浅显文字背后的力量,以及师父的良苦用心,非亲历者难察其深意。
可以说,师父唯恐哪个行者走错了路,早在修行的岔路口等候我们了。而我却像拉磨的驴子,脱缰的野马,不论是固步不前还是横冲直撞,总之是茫然失去了方向。
2.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师父反复强调,行者要根据佛主告诉我们的道理去修行,才能与佛菩萨心相应,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而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对此,笔者深感此言不虚。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觉得佛法不过如此,自己已经参透了。世间已没有值得学习的内容,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厌世心理,闲来无事即以喝闷酒打发时光。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的所谓“厌世”,决非清净的出离心,而是烦恼的出离心。
喝酒耽误了很多事,引起了诸多亲朋的不满。等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时,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酒精依赖,虽多次下决心戒酒,始终没有成功。
幸运的是,我参加了龙泉寺“五一”期间举办的共修法会,拜忏和蒙山仪式后,我即产生了对酒的厌恶心理。回家后,再想到酒就反胃,更不用说喝了。
3.佛教具有超越世间法的力量。
儒家《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与佛法“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几乎没有区别。区别仅在于佛法给我们提供了自觉、觉他的方法体系,指明了修行的次第。“佛法像太阳一样,它能够普照大地,温暖万物。”(摘自《感悟人生》P169)佛法是无门之门,只要行者找到了太阳(佛),任何一缕阳光都可以把他带到佛的世界。
《维摩诘经》:“心净则佛土净,佛土净则国土净。”佛法在济世救世功能上,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回顾近30年的从警经历,破案无数,抓人无数,但对社会产生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因为世间的工作方法是“堵”和“防”,仅仅是从水流上解决问题。而佛法是从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六亿神州尽舜尧”,何愁国不泰,民不安?
(三)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认识佛教的通俗读本。该读本对弘法利生必将发挥“不俗”的作用和影响力。
(四)趣味盎然的插图。
书中的插图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甚至一幅图就代表了一段禅修公案:或诙谐,或幽默,或厚重,还有点儿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尤其插图配文,不禁意境丰富,书法亦别具一格,不取工巧,却又拙中见巧,浑然天成。
本书图文相得益彰,实属难得。
(五)书中充满哲理与智慧的语言,俯拾皆是。
此处不予赘述。
皈依师父前,我一直研读南怀瑾先生的书,对南老恭敬有加。对南老的书,不敢有任何勾划、标注,涂写。但拜读师父的书一改旧习,竟然一夜之间“被我勾划、标注,涂写得面目全非。”
佛法圆融,勾划、标注、涂写也好,不勾划、标注、涂写也罢,都是一样的恭敬心。
《论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再次感恩师父!
读书的心得而已,不敢妄称“书评”!
【书籍信息】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福建佛教》主编等职务。
贤书法师,俗名刘书红,1970年出生,2010年5月在北京龙泉寺于上学下诚法师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师父学诚法师为得戒和尚。
本书是在学诚法师“感悟人生”系列开示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后编辑而成,文字内容深刻,配以融合了传统国画艺术及现代漫画元素的绘画,使之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是汉传佛教传播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汉传佛教自二十世纪80年代在大陆恢复后,佛教书籍传播一直沿用传统模式,由信众出资捐印,寺院流通处免费赠送,内容上未经诠释因而艰涩难懂,形式上亦难满足现代人阅读习惯。因此,佛教书籍一直未能走入主流书籍市场。
而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南传、藏传佛教在佛教书籍通俗性推广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代表人物如越南的一行禅师,以英文写作,文字优美,深受读者欢迎。此外,日本和中国台湾也是这方面的先行者,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