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荟萃

读书人要放生:评《疯狂的科举》

来源:本站 | 时间:2013-11-14 11:40:14 | 浏览:2070
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陈立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科举早已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根本无从谈起的兴趣,更不用说做研究了。就算有那么一点印象,也是从《儒林外史》遴选出来的《范进中举》,还有就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里面只是提到科举的危害性,把它说成了读书人的活棺材。
 
  可是,科举自从隋唐兴起,一直贯穿中国接下来的所有封建王朝,直到晚清给它敲响了丧钟。在这漫长的岁月,因为有了科举,使多少寒门子弟享受当世的风光,受到当朝庙堂和老百姓的宠爱,说句老实话,没有科举制度,这些民二代是无法与官二代和富二代在权力社会分得一羹米粥。
 
  潘剑冰一直倾心于历史研究,希望从故纸堆里翻出历史的真相来,他文笔活泼幽默,论古鉴今,不像那些老学究塞牙的插科打诨,而是以当下的笔触,描述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细节。尤其是科举给读书人和其所处朝代带来的荣辱和兴衰。曾几何时,那些读书人,得意时,比现在的娱乐明星还得瑟,失意时,那种落寞滋味比如今的屌丝还屌丝。
 
  参加科举考试,说白了就是向社会讨要一个名分。你书读得再好,倘若没考上秀才,即使你成了经济学家,在老百姓眼里,你仍然是一个白丁。在那年月,能考取科名,是一件很摆谱的事情,不像现在有钱人瞧不起读书人,那时有钱人为了充门面,花钱买科名,于是给国家捐点钱,弄个监生的头衔。当时只要沾上科举的边儿,那就是很荣耀的事情。那时在乡里,你是见不到进士的,因为他们是珍稀品种,必须到朝堂去做官,散落民间的只是一些穷酸秀才,不过乡里乡亲一些葬礼嫁娶,都以请他们做客为荣,县太爷下乡办事,虽有狗腿乡绅伴随左右,仍需要一些秀才粉饰场面。因为有了这些缘故,秀才平日在乡里都能得到好吃的招待,当时有民谚说:秀才吃得真是美,小米白面偎着嘴。可见当时社会民众对读书人的器重,那些举人、进士老爷就可想而知了。
 
  想起先前科举的香馍馍,看到现在公务员报考大军,我们不要埋怨世风日下,其实昨天的历史一直活在当下,只是社会进步了,出场的演员和台词不同而已。不过读书人多了,经济发达了,人活着就不能学猴子,万不可再去火中取栗,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把昔日的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没有了社会既定的名分,读书人才会踏实地过日子,这样社会也就免于祸乱。况且能过日子的读书人才有心思去做学问。否则就会拿学问当作敲门砖,去博弈金钱和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