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 时间:2013-10-18 16:06:31 | 浏览:1755次
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许桢
许桢:欢迎收看《开卷八分钟》,这个星期我们一连五天,就介绍五本林毅夫教授的书。林教授我们一般都会知道他是用一个很特殊的方式,从海峡的此岸到了彼岸,而在随后的日子里面像他在这五本书里面多多少少也都会提到了,因为很多偶然的因素,他才一点一点的变成,从一个对经济没有太多的了解,变成一位资深的经济研究学者,到最后还到了世界银行,为世界很多有欠发达的国家去探讨一些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以及实践的一些基础。
我们今天是第一天,要介绍的就是《中国经济》这本书,这本书是林教授比较早期的时候的一个合写的一个作品,我们今天采用了一个版本是在台湾所出版的一个繁体字的版本,有趣的是他的副标题,就是《透析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掌握大陆市场经营契机》,是一个商业味道非常足的副题。
而实际上推荐的人员也是一些台湾比较著名的教授,像是朱云鹏教授,李纪珠或者是赖士葆等等,有意思的是他们跟马英九的政府,不管是在他上台作为领袖,就是领导人之前还是之后,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甚至是被视为马团队的议员,不管是在政府的体制之内,还有留在学术界继续贡献,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台湾的公众界,媒体以及他们的政府,对于中国大陆的经济总体发展的情况是如何的,他们是相当关注,也高度评价林教授的这个作品。
这个作品跟后来林教授其他的很多关于中国经济,乃至于一些后起国家的发展策略上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林教授他主要专攻是现代的经济学,而且比较多的是使用一些统计的数据,对于中国古代的情况,或者是综合的经济史研究,似乎并不是他的专长,所以在这本书里面比较有趣的也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林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史的看法跟解析。
首先,林教授会提到,也是来自于台湾的黄仁宇教授,他在中国大历史的观念上面,就所谓的(00:02:50)就提出了很多跟中国的发展,尤其是明清以来,宏观经济发展的值得参考的一些方面,另外林教授在他作品里面,也向我们提出了,在他的认知里面,中国就是从古代到今天,所谓三个经济的发展时期,以及是四大的转折。
虽然这个林教授在这个书里面,相关章节地面也会提到说,其实这个不一定是很严谨的,关于经济史,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划分的一个方式跟原则,但是还是认为,这个所谓三大时期,四大转折,是有他值得贡献的地方。
这所谓三大时期,基本上是从林教授的术语来讲,是所谓帝制的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221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这个阶段有超过两千年的时间,大概是2132年,当中发生了两次大的转折,一个转折就是14世纪的一个转折,另外一个19世纪,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后。
第二个林教授认为的时期,就是所谓的民国时期,也就是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内战的结束,1949年为止,这个是林教授认为的第二个时期,随即而来的就是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8、49年之间,林教授就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重大的转折。
到第四个时期,当然就很明显的,就是1978、79年之间,邓小平所领导的所开拓的所谓改革开放的年代到今天。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的发展的历史,从政府推动的经济改革的政策是离不开的,而林教授他在章节里面主要探讨的就是,所谓中国人的现代化,为什么不可能是在所谓的14到17世纪之间,西方认为,就在这个17到18世纪,英国具备的经济条件,其实中国人也是具备的,为什么中国就不可能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开发出中国模式的现代化跟工业化呢?
林教授的解释就是说,这个前现代的时期,也就是说在工业化,英国的工业化之前的时期,那个技术的累积跟发展,跟现代时期的累积跟发展是不一样的,我们承认的是,林教授他指出的是,在宋代的时候,其实中国的科学知识虽然是远超世界各国的,包括一些战略的物品,包括是铁,生铁的产量,据说我们当时中国人均的产量是欧洲的五到六倍,但可是当时的科学知识还是停留在一个由工匠,或者是由农夫,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经验里面,因为里面某一些科学人才,科学天才,他的一些偶然的发现,才会慢慢累积成一些科技跟经济的成果。
但这种的累积,当然以一个人口规模跟经济规模,世界独大的中国来讲是有一个天然的优势的,可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唐朝以后,隋唐以后实行,一直到清朝末年改革都还在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不可能诱导知识分子从事现代的科研的,从而导致中国的科技发展,还只是在累积的层面上,就不可能导入西方17世纪以后的一个科学的革命,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中国的科学革命跟中国的经济革命,其实有个因果关系,就没有了科技的大爆发,也就没有了在经济上的大爆发,这个就是林教授关于中国为何未能自己开拓现代化、工业化模式的最终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