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荟萃

小评《解读中国经济》

来源:本站 | 时间:2013-08-22 09:11:49 | 浏览:1796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本馆索书号: F12/75

       几周前读完了林毅夫著的《解读中国经济》一书,感触很大。一直没动笔,因为知道这本书的分量不小。在大学时代也读了不少书,最遗憾的是,自己几乎不写书评,白白让很多书里的真知灼见溜走。 
  这本书里林毅夫主要要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那么发达,到了近代却这么狼狈?他不太相信文化决定论。他认为经济发展长远来看就看一个因素,科技的进步。中国古代人口多,市场统一,农民和手工业者试错机会多,所以科技更发达,经济也更繁荣。至于为什么中国近代衰落了,乃是因为近代工业革命使得科技进步更多地来自科学家和实验室,中国由于科举这个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徘徊不前,被西方远远地甩在后面。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建国以来,以1978年为分水岭,前后发展,至少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差距这么大?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大一读他的《中国奇迹》的时候,就了解过了。大意是说,中国建国后,由于国际局势和社会主义思潮的惯性,选择了走重工业的发展道路。中国工业底子薄,积累少而人口多,选择这条路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走的非常艰难。 这条路一经选择,中国的经济框架就注定了:重工业建设周期长,需要资金,于是政府刻意压低利息;重工业需要进口外国材料,于是人为提高汇率;重工业不能直接改善人民的生活,利润薄,于是一需要垄断,二需要刻意压低原材料价格和工资。 
  垄断使得政府无法评判厂长的能力,于是剥夺了企业的自主权;压低的原材料价格扭曲了信号,于是只能实施计划经济;在农村搞统购统销,实行剪刀差,剥削农民;在城市企业搞大包干,企业里面有学校、有医院,终生奉献,剥削工人。我记得当时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觉得像打开了一扇天窗,看问题的脉络清晰了很多。从经济史的角度讲述建国以来的若干政治问题,令人茅塞顿开。国家的政策不再是出于某某人有帝王心态,不再是出于有你没我的政治斗争,不再是出于三流小说家的臆断和妄想。 
     
  林毅夫在这本书中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由于统购统销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只能用户籍制度把农民圈养在农村,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于是搞了合作化。合作化一开始的时候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是后来产量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出现了严重地倒退,林毅夫在书中认为,这既不是自然灾害,也不是地方在公共食堂管理的失败,而是剥夺了农民的退社权后的激励机制失效的自然反应。当一开始的合作化取得了成效后,领导人迫不及待地开始扩大合作社规模,并且不允许社员退社,结果公社越来越大,农民互相监督困难,规模经济不见了,激励政策失败,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具体而微的地方没想到,结果饿死了这么多人,彭总发飙,毛主席拒不认错,庐山之后,党内没有再没有人敢否定他,文革来得自热而然。 
  书中也提到了中国的改革赶超历程。中国从计划经济来到市场经济,走的是渐进式改革的路。首先我们慢慢开放市场,先用比较优势的观点,发展劳动力密集的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接着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进了大量外国技术,节省了很多研发成本。 
  长期的经济发展只能来源于技术进步,我自己认为中国最近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来自于加入世贸后,融入了国际市场,更加充分发扬了我们的比较优势,积累的资金又反过来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要进步,必须要投资,投资要积累。要有积累,你必须做你最擅长做的事。经济学,其实很浅显。 
  这本书也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谈如何进一步改革。我觉得其中谈国企的部分非常好,其中所说的自生能力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现在国企其实都没有自生能力,国家为了养它们,不仅刻意压低了利率,还保留这它们的垄断地位。一旦放开准入,市场化利率,大部分国企都会垮掉。如果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每一天都是效率的巨大浪费。改革前的国企承担了太多政府的职能,养了太多的人,所以林毅夫建议政府主动剥离国企的社会性负担,慢慢在绝大多数领域放开市场准入门槛,这样在近乎完全市场竞争的环境里,国家就非常容易判断国企领导的业绩,国企改革就基本完成了,而国企改革是中国迈向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重点。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国企并没有效率的原罪(或者这种效率上的牺牲,从公平的角度看是值得的),最起码和上市的企业一样,都存在代理人问题,所以上市公司可以搞好,国企也一定可以弄好,只是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激励和监管机制。看了这段文字,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深入了。对大多数国企,他们要变成一个真正意义的企业,不要留有政府的角色和负担;对于特殊行业的国企,要有特殊的激励和监管机制,就像港铁一样。 
  这本书内容丰富,我觉得比丰富更精彩的是作者清晰的思路和独特的思考。不管是本书的内容,还是作者治学的方式,都给我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感觉。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太复杂的解释,娓娓道来,按图索骥,非常有意思。这比我之前看到的一些经济学研究有趣多了,此是后话,之后再议。 

来源:豆瓣读书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0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