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荟萃

读凌志军《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重生手记》

来源:本站 | 时间:2013-08-21 11:21:42 | 浏览:1996

本馆索书号:I251/234

癌症病人写的体悟作品,至今我已经读了好几部。这里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那些作者最终不治的,遂以文字结成了自己的“死亡笔记”。比如上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复旦女教师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以及美国人肯·威尔伯与亡妻合著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第二则是作者们仍在与病魔抗争,乃至芟夷大难重获新生的,这部《重生手记》即讲述了凌志军如何以五年时间再度获得健康的事。

凌志军是著名的财经政治作家,人们最初听闻他大都是通过十多年前那部引发洛阳纸贵的《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之后他不知疲倦的写出了《沉浮》、《呼喊》、《中国的新革命》、《历史不再徘徊》等十多种著作。本来凌志军一如其他名人一样,在普通人心目中是一个符号般的存在。只是当病魔降临之际,我们才可以从书中读到原来他们也不脱从天堂到地狱的心态变化。

单纯讲述治疗经过或情谊激励不是凌志军的风格。这本书给人的最深印象是对当前中国癌症治疗方式体系进行的悲怆反思。2007年2月,作者被同时查出脑部与肺部肿瘤,医生宣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月存活期”。但凌志军很快决定放弃化疗、放弃开颅手术,甚至拒绝普通的住院护理。这一离经叛道行为的信心源自一系列常人无法企及的资源:朋友联系的北上广名医、妹妹把拍片结果寄到欧洲医疗中心、美国的哥哥帮他安排赴美确诊……当欧美专家告知所谓脑部肿瘤可能只是炎症之后,凌志军决定赌命抗拒来自本土的死亡宣告。他先接受手术切除了肺部肿瘤,随后开始轻松而又严谨的康复生活,最后迎来了脑部“肿瘤”的消失自愈。

重获新生的凌志军在书中展现了他一贯的批判锋芒。他多次痛陈“中国死亡的癌症患者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被治死的,只有剩下三分之一才真正因肿瘤本身而死。”被吓死的原因,首先是对癌症缺乏认识。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的患者无法通过专业资料拾取信心,而弥漫在社会中下层的就只有对肿瘤的极度恐惧。其次医院往往缺乏对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当病人总可以耳闻目睹同房病友枯萎凋零的惨状时,其心理防线必然日益趋近崩溃。

与“被吓死”相比,“被治死”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凌志军认为,相当数量的一批医师倾向于将病患视作肉体而非生命,因而其“理想状态”就是遵循各种医嘱,进行各种检查,并以本身茁壮的承受力和耐药性配合下一次重装上阵的治疗。而如凌志军这种能够向医师提出主见,时不时还要冒几个专业名词的病人,俨然就成了异类。一些位高权重的专家更是不容自身威严受到挑战。比如书中说到一个例子,当欧洲同行讨论数小时认为“可能只是炎症”的脑部造影飞回到国内某权威专家的桌上时,后者只略扫了几眼就维持了原判。

重生的凌志军试图以本书为中国的癌症患者们呼吁公平。弊病的医疗体制、匮乏的人均资源以及缺失的社会保障关爱已使得病人面临着比肿瘤更危险的因素。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医生面对患者永远有胜无败。治好了功劳在我,治不好全无责任。而病人则在巨大的医疗机器前成了十足的弱势群体:他们无法拒绝重复检查和高价药品,也无力对拟定的治疗方案提出异议,甚至连复印住院病历的权利都可以被剥夺。这样的局面,或许正是造成中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只有美国人八分之一的重要原因。

不是每一个癌症患者都能如凌志军那样勇毅的拒绝医院。因为当他们试图跳出这一环境时,将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去。但每一个躺在癌症病区的患者都应该有兴趣翻一翻这本书,他们将不难发现,亟需获得重生的,其实也包括那些来来去去的白衣天使们


来源:一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