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展览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六届非遗记录成果展映(第二期)

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4-06-28 16:23:43 | 浏览:1099

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两百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主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活动,展现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取得的成果。

本期展出传统戏剧、曲艺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纪录片。

1719547016103362.jpg

1719547020109817.jpg



 04 传统戏剧

8 项目:京剧

传承人:朱绍玉

朱绍玉,1946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清代乾隆时期,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朱绍玉13岁考入青海省京剧团,后调入福建京剧院,1996年调入北京京剧院。从艺60多年来,朱绍玉创作戏曲音乐作品210余部,代表作品有大型新编京剧《赤壁》,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京藏剧《文成公主》《格萨尔王》等,作品获得文华音乐创作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出版有《朱绍玉京剧音乐作品集》。

1719557863316025.jpg   1719557867646423.png扫码观看影片



9 项目:皮影戏(昌黎皮影戏)

传承人:张向东

张向东,1947年出生,男,汉族,河北抚宁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戏是一种以灯光照射和人物剪影表演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民间戏剧,昌黎皮影戏主要流传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及邻近地区。昌黎皮影戏以昌黎民歌为素材,唱腔丰富多彩,乐器以四胡为主,伴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传统剧目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等。张向东13岁考入唐山市皮影剧院,跟随演唱名家厉景阳、皮影操杆大师齐永衡学艺。作为“拿影”(操杆手)演员,他15岁便被称为“小箭杆王”。张向东在表演上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常为一句唱腔、一个动作反复斟酌。他收集了6000余件皮影作品,创作了《花木兰》《大闹天宫》《愚公移山》等20余部皮影戏剧目,整理了1000余本皮影影卷,并在保持皮影戏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对部分皮影影卷进行创新和改编。

1719558058873545.jpg   1719558062854180.png扫码观看影片



10 项目:上党梆子

传承人:吴国华

吴国华,1959出生,女,汉族,山西高平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700多个,伴奏乐器主要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种。吴国华出生于艺术世家,唱、念、做、打深得父辈真传。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扮演了众多戏曲人物形象,扮相端庄大方,唱腔清脆俏丽,较高代表角色有《寄刀》中的林黑娘、《三关排宴》中的萧银宗等,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

1719558182104270.jpg   1719558202104640.png扫码观看影片



11 项目: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传承人:殷大宁

殷大宁,1945年出生,男,江苏泰兴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扬州的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是中国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是杖头木偶的三大基本功。要使木偶真正活起来,必须有木偶制作人员设计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木偶人物形象。杖头木偶戏的传统剧目多移植自京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殷大宁于1961年进入泰兴县木偶剧团,师从贾小奎学习木偶制作技艺,后师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虞哲光等学习木偶造型相关技艺,为剧团近20台木偶戏担任造型设计和制作,代表作品有《追鱼》《猪八戒找钥匙》《七品芝麻官》《琼花仙子》《三打白骨精》等。

1719558315685883.jpg   1719558319121147.png扫码观看影片



12 项目: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传承人:周尔禄

周尔禄,1945年出生,男,汉族,浙江泰顺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泰顺药发木偶戏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在泰顺称为“琼花木偶”。泰顺药发木偶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表演分为盘式和树式两种形式,主要用于庙会、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表演时,在烟花的带动下,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药发木偶的制作包括原材料选备、火药配比、木偶制作等环节。周尔禄是泰顺县大安周氏药发木偶第十代传人,13岁跟随父亲周明守学习药发木偶的制作,18岁出师,与药发木偶戏相伴60余年。周尔禄精通控制火药的技术,逢年过节受邀至各地制作和表演药发木偶戏,使工艺复杂、精细的药发木偶得以传播和传承。

1719558424346707.jpg   1719558429805511.png扫码观看影片



13 项目: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

传承人:谭奇书

谭奇书,1941年生,男,汉族,湖南祁阳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湖南杖头木偶戏起源于湘南、湘西一带的杖头“内扦子”木偶,是极具地域艺术特色的“三大”杖头木偶戏之一,有800余年的历史。湖南杖头木偶戏以传统剧目著称,老一辈艺人擅长演出《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目莲戏》等短小精悍的折子戏。谭奇书师承湖南杖头木偶戏艺术大师李海轩,15岁创作第一部大型杖头木偶神话“台上台”剧《金鳞记》,16岁进入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工作,系统掌握杖头木偶戏制作、操作以及表演艺术,有着较高的编剧、导演水平,曾获国内外多个奖项,代表作品有《金鳞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智取威虎山》《化蝶》《打面缸》等。

1719558618793635.jpg   1719558622716091.png扫码观看影片



14 项目:湘剧

传承人:左大玢

左大玢,1943年出生,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等地。湘剧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有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乐,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左大玢出生于湘剧世家,于1954年考入湖南省湘剧团小演员训练班,师从孔艳兰主攻花旦;后加入湖南省湘剧团,拜湘剧旦行泰斗彭俐侬为师。经过多年舞台实践,左大玢的湘剧表演风格逐渐成熟。她的唱腔丰富,音色柔美,能兼演花旦、刀马旦、闺门旦等应工戏,善于塑造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多个奖项,代表作有《生死牌》《拜月记》《百花公主》等。

1719558792136182.jpg   1719558796124159.png扫码观看影片



 05 曲艺

15 项目:独脚戏

传承人:童双春

童双春,1934年出生,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去世。独脚戏又称“滑稽”,作为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兴于1920年前后,受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鲜活素材,迅速反映时代和社会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平民色彩。童双春于1949年开始学艺,先后拜杨笑峰、姚慕双、周柏春等前辈为师,1960年加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他继承姚慕双、周柏春将“热捧软逗”与书卷气相结合的风格,吸纳朱翔飞幽默滑稽的特色,学习袁一灵的“妙语连珠”,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全体会》《唱山歌》《玲珑塔》等。

1719559263923806.jpg   1719559267922343.png扫码观看影片



16 项目:金华道情

传承人:叶英盛

叶英盛,1947年出生,男,汉族,浙江义乌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华道情也称“道歌”,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金华道情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带唱、唱中插白和间插平板几种方式。其音调多采用徵调式,结构完整,节奏多样,以金竹所制的情筒(又称“渔鼓”)和两块竹片组成的简板伴奏,现存传统曲目425部,内容涉及金华及周边地区300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及民俗等方面的演变。叶英盛11岁开始学艺,把义乌道情单一的说唱形式发展为说、唱、演相互融合的曲艺形式,丰富了道情的表现力,使之能更生动地反映生活。

1719559510558853.jpg   1719559514109270.png扫码观看影片


此外,您还可以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优酷等网络平台观看展映影片。

1719559638990376.jpg


18.png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访问二维码


19.png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访问二维码


20.png

优酷访问二维码




终审:李梦霞

初审:吴慧玲、朱栢明

编辑:叶舒婷

供稿:潘绮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