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图报道

【剑图国学课堂】第41期|绘趣戏曲,面具艺术

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4-08-07 10:48:08 | 浏览:892

1.jpg

1723019175113436.jpg

说到戏曲和脸谱大家是不是会想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其实京剧的魅力,不仅存在于它的唱念做打之间,更存在于它的苫肩、靠旗和脸谱之中。单是这脸谱的画法就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识,一起跟随本期【剑图国学课堂】去看一看吧!


脸谱的由来

中/国/传/统/艺/术

早在远古时期,受原始图腾信仰的支配,人们就形成了文身(在身体上画图案)和画脸的习俗。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古代文物上,我们还能一窥端倪。例如,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就像是一个头戴面具的人在跳舞。陕西汉中出土的商代青铜面具,有鬼面和兽面两种类型。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纯金、青铜面具,比人脸窄小,大概是模仿面具制作的避邪灵物等。

1723019212744019.png

另一种说法是:脸谱起源于北朝的代面,即面具。《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虽然武功高强,但因面容秀美,总被人看作羸弱的白面书生。为了增强威猛形象,他经常戴着假面具迎战敌人,以此鼓舞士气。后来,戴面具逐渐演变成画面具,早期的脸谱随之问世。


历史故事

中/国/传/统/艺/术

1723019286129835.png

中国脸谱据说源自一个历史故事,《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戴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金墉城下,以少击众,大胜敌军。齐人慕其勇冠三军,便模仿他的动作,编成舞蹈,配以歌曲,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唐代发展成歌舞戏,称之为大面。演戏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乐府杂录》)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这个戏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同颜色不同性格

中/国/传/统/艺/术

4.jpg

脸谱上鲜艳的颜色和夸张的线条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红:忠义勇敢、耿直、有血性。代表人物:“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白:阴险奸诈、多疑。代表人物:“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秦桧。也可代表和尚、太监或年迈老人。

黑:严肃、刚正不阿、不苟言笑。代表人物:“包公戏”里的包拯、“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蓝:刚直、骁勇、粗犷。代表人物:《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金:神秘、威武庄严,多用于妖魔和神仙一类的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

画脸谱,也叫“勾脸”,是京剧演员表现特定角色的一种化妆方式。而不同的角色,画法各有区别,不能张冠李戴说到具体画法,更是千变万化,各尽其妙。


-END-

5.jpg

脸谱艺术是我国戏曲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不同于其他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造型艺术。

京剧脸谱的色彩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颜色运用代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化。脸谱发展至今,也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青睐。

每种文化的产生和传承必有其特有的蕴意,中国京剧脸谱色彩鲜艳、热烈,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继续传承。



支持单位:杭州晨星创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终审:李梦霞


初审:何绮华、朱栢明

编辑:叶舒婷

供稿:潘绮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