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高效,如今,只需动动手指,消息就能跨越万水千山,瞬间送到对方面前,沟通成本大幅降低,沟通效率显著提升。
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拉近了人与人空间上的距离,却让情感的表达变得有些“快餐化”,少了几分过去书信往来中字斟句酌的真诚与温情。
一封封承载着深情厚谊与殷切期盼的家书,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岁月的角落,鲜有人再提起。
本期书单,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名人们的家书家信,看看他们对子女有怎样的要求,学习他们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
曾国藩
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致澄侯、温甫、沅浦、季洪弟书
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
曾国藩不仅在官场颇有建树,在教导几位弟弟方面也极有心得。
咸丰四年,曾国藩建成了一支人数上万并装备了几百门洋炮的湘军。他担心家族里的子弟追求富贵、奢靡的物质生活会招致祸患,便写信给诸弟说:
“我在外有权势,家中的子侄最容易流于骄奢淫佚,‘骄’‘佚’二字都会导致家族衰败。万望诸位弟弟时刻留心,不要让后辈沾染此恶习。”
曾国藩认为家族要想长盛不衰,依靠的是后辈子弟,如果后辈不学无术,再大的家业也终将败落。
正是因为曾国藩懂得居安思危,对自己以及兄弟、子侄严加要求,曾氏一门不追名逐利、不贪恋权位,在清末乱世才得以保全。
扫码免费收听
限时有效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但仅一部家书就足以展示其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其语言平实,情真意切,于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是一部难得的修身处世佳作。
梁启超
1923年7月26日
致思成书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况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即以学业论,亦本未尝有损失耶。
1923年,22岁的梁思成从清华大学毕业,准备去美国留学。
5月7日,他骑着摩托车,载着弟弟梁思永,一起参加游行,却遭遇一场车祸,出国留学的计划也不得不推迟一年。
梁思成住院治疗期间,梁启超精心照顾之余,更给儿子布置了大量的国学作业:
“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
不仅是对梁思成身体状况的关心,更担心儿子从此萎靡不振,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在梁启超的教育下,“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绝非偶然。他充满智慧的教育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是值得父母们学习的范本。
扫码免费收听
限时有效
一百多封家书里,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既是一位和蔼开明的慈父,关心子女的情感生活;又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导师,指导子女的学业理财;更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培育的子女个个成为精英。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考古学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梁启超家书》主要收录了 1898—1928 年间梁启超写给妻子和子女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妻子和子女的深切关怀。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及启示价值。
傅雷
1959年11月23日夜
致傅聪
你的第八信和第七信相隔整整一个月零三天。我常对你妈说:“只要是孩子工作忙而没写信或者是信在路上丢了,倒也罢了。我只怕他用功过度,身体不舒服,或是病倒了。”谢天谢地!你果然是为了太忙而少写信。别笑我们,尤其别笑你爸爸这么容易着急。这不是我能够克制的。天性所在,有什么办法?以后若是太忙,只要寥寥几行也可以,让我们知道你平安就好了。
1948年,14岁的傅聪随全家迁到昆明,来到昆明的粤秀中学读书。次年12月,傅雷一家搬回上海,傅聪一人留在昆明,交托给傅雷的老朋友吴一峰照顾。
1954年8月,傅聪前往波兰,在著名钢琴家杰维茨基教授亲自指导下学习。
傅雷与傅聪父子大多数时间天各一方,全凭书信沟通。
读傅雷家书,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儿子傅聪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长达一个月没有来信,傅雷不禁心生担忧,害怕是傅聪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于是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核心就是以后可以少些几句,但一定要来信报平安。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联结在一起。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
扫码免费收听
限时有效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写给孩子傅聪、傅敏还有儿媳弥拉的书信,时间跨度从1954年到1966年。这些书信,全面展现了傅雷夫妇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傅氏家风如清风般沁人心脾。
书中不仅有平淡温馨的家常话,还涉及关于艺术与人生诸多方面的探讨。傅雷夫妇以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道出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与期望。
终审:李汉兴
初审:朱栢明
编辑:叶舒婷
来源:新语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