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书是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合作,创新举办的年度好书推介盛典,旨在通过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传递精神正能量,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
首届中国好书盛典举办于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从40万册上一年度出版图书中评选出25本“中国好书”,不仅是对中国优秀图书的阅读和分享,更是对中国人阅读状态的全面检阅和展示。迄今已连续举办十一届,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品牌,也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一项盛事。
《带灯》讲述的是当下中国农村的故事,聚焦乡镇基层存在的各种问题。小说从一个女乡镇干部的视角透视当下的中国社会,通过带灯的工作展现当前的基层现实。
樱镇是秦岭里一个小盆地,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带灯是乡政府的干部,每天面对着苦闷与繁琐的日常工作,带灯有她的坚守,也有她的悲愤和无奈,她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并且尽力做好。
正如书中带灯所说,“就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可总得动啊!”
《带灯》是一份礼物,是这个时代的担当,写给每个在无奈中奋进,为自己点灯前行的人。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一重要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作者梁鸿历时两年,探访10余座省市、340余位打工者,整理撰写而成本书,是当代中国细节的观察。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
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做客央视《百家讲坛》,解读中华民族姓氏背后的故事,带您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
本书由其节目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
内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在《世界秩序》中,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
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
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汇集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岛上书店是间维多利亚风格的小屋,门廊上挂着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费克里,成为了连接他和妻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矿难,是一个重大的悲情题材,作者刘庆邦走进河南大平煤矿,与矿工同吃同住,走访遇难矿工家庭,最终写成此书。
一个叫龙柏的大型煤矿,在秋后的一天夜间,井下发生了瓦斯爆炸,一次炸死了一百三十八名矿工。
死者长已矣,生活还要继续,死者身后的孤儿寡母面临的是生活和情感的重建,然而重建又谈何容易,小说以三个死难矿工家庭为主线,展现了普通百姓在灾难面前互相温暖、自尊自强自立的动人故事,是一部发散人间自有真情在的蕴含正能量的小说。
《寻找鱼王》是一部纯净唯美、带有幻想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立志成为鱼王的少年的成长故事,作家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为孩子们书写了一个富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奇故事。
在宁静而美丽的深山村落里,鱼是一种奢侈的食物,那得是有钱的人家才能买得起的。家家户户流传着“鱼王”的传说,人们说“鱼王”是鱼鹰之子,捕鱼的旷世高手,却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
一个小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苦苦寻找“鱼王”学艺,先后师从于两位老人,经历了爱与人生的洗礼,男孩最终成长为新的鱼王传人,由一心成为“捉大鱼的人”转变为“守护大鱼的人”。
善良纯净的孩子和饱经沧桑的老人共同谱写了宁静壮美的生命画卷,让小读者在富有民俗韵味和地域风情的故事中,体味爱与生命的深远况味。
《北鸢》是葛亮书写近现代历史、家国兴衰“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鸢”,即风筝,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
小说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
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如果大雪封门》精选了作家徐则臣的十七篇短篇小说,同名作品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本书内容冷峻而又温暖,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为底子,以精细绵密的语言和出人意表的想象,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自由与限度相纠结的故事。
对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来说,大都市的生活恍若梦境,现实却不免艰难,但他们一直生活得认真严肃,满怀理想。
农民是《平原客》中着墨最多的一群人,也是李佩甫饱含深情所关注的一群人。小说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与情感。
《平原客》的故事发生在豫中平原上。出生于贫农家庭的生物工程博士李德林,通过刻苦研究培育出“双穗小麦”,改变命运,走上仕途。然而事业上的成就并不能让他同时收获幸福的婚姻,过往的羁绊和性格上的缺陷成为他身上的魔咒,让他与两任个性截然不同的妻子之间存在芥蒂,最终导致家庭和命运的悲剧。
小说歌颂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公元1901年,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为了寻找失踪的弟弟,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中国。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走访,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
一百余年后,谢平遥的后人和当年先辈们的后代再度相聚,各个运河人之间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本书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带领中国人民跨入强起来的新时代,自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前赴后继的奋斗与探索,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民族梦想的是中国共产党。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宏大的历史视角,追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经历的奋斗与梦想历程,展示跨越近200年的沧桑巨变,展示横贯其中的不朽民族精神与和平发展理想,为国际社会和友好人士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把历史锁钥。
《宝水》讲述一个村庄从传统型乡村到文旅特色型乡村的转型故事,政府部门、村民、返乡者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让古老的乡村重焕生机活力。
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平易生动,不事雕琢,平白如水,却有强烈的“土气息、泥滋味”。
终审:李汉兴
初审:朱栢明
编辑:叶舒婷
来源:新语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