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图荐书

【阅见梅好】(第5期)听书系列 | 清明:感悟生命的意义

来源:系统管理员 | 时间:2025-04-03 16:17:24 | 浏览:22

1.jpg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这时处处阳光明媚,柳绿桃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是农家耕种的重要时节,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民间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人们在此时节祭扫陵墓,缅怀先辈,折柳插门,祈求吉祥。全家老小扫墓之余,趁大好春光踏青郊游,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这个清明,阅读一些与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书籍,学会珍惜当下,拥抱生活,在诗意的文字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QQ20250402-161654.png

1743582030124215.png   1743582035110849.jpg扫码免费收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这两句诗,写出了中国人对清明的集体记忆。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清明时节,既有淡淡的哀愁,又有万物更新的生机。

《千家诗》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有山水田园之作、登临送别之作、友朋赠答之作、思家怀乡之作等等。阅读《千家诗》,感受古人对生命、对自然、对亲情和友情的热爱与思考,对于学习、背诵唐宋诗歌,了解唐宋诗歌的艺术创造,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有很大帮助。


1743582130959006.png   1743582134608469.jpg扫码免费收听

《森林报》是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他用轻快的笔调,按春、夏、秋、冬四季,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了森林中的各种新闻。不仅将动植物的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还大方地传授了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清明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时刻,更是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绝佳时机。当第一批小花站在风中轻轻点头,当第一批小虫子把触须探出了泥土,当第一批小动物在冬雪还没有化尽的田野里诞生…… 赶紧一起去看看吧!


1743582186948506.png   1743582191122898.jpg扫码免费收听

《安魂》是周大新创作的对话体长篇小说,2008年,周大新的儿子周宁因病离世,年仅29岁。痛彻心扉的周大新对人的最后归宿展开想像,不断在心里与儿子对话,并将这些对话一字一句写下,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宽慰,是一支沉郁中夹着旷达的安魂曲。

小说上半部分是周大新回忆儿子周宁生前之成长,其中有作者对儿子无比深情的爱与记忆,也有作者对自我的无情的解剖甚至痛恨;下半部分则是儿子周宁进入天国之后父子的对话,儿子在对话中细说自己对死亡的体验,告知天国的奇异图景,以周宁的视线牵引出人类古今历史上的哲人思想。

真实和虚构交错,当下的无奈和想像中的极乐互现,呈现出周大新对儿子沉痛的思念和对人世深切的思考,也提醒着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子女,珍惜当下,彼此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1743582237637817.png   1743582240548913.jpg扫码免费收听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哲理诗集,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这些诗的基本题材多为极其常见的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等。

诗人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具有敏锐洞察自然、社会的能力和一支善于表达心曲的妙笔,这些形似只言片语的小诗就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深奥的哲理,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优美隽永的风格。

读泰戈尔的作品,不仅能唤起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心,而且也启示着人们如何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理想追求,让整个人生充满欢乐与光明。


1743582300135025.png   1743582304159131.jpg扫码免费收听

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在这部作品里,聂鲁达把葡萄和风这两个元素描绘得栩栩如生。葡萄象征着生命的丰硕、甜蜜和滋养,风则带着自由和灵动的气息,它穿梭在葡萄园之间,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诗中通过对葡萄和风的细腻刻画,展现出自然与生活紧密交织的美好画卷,语言生动且富有韵律,融入了诗人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让读者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惬意。


1743582350256125.png   1743582354349676.jpg扫码免费收听

“死亡”是人们最忌讳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十世纪初,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泰戈尔先后失去了四个亲人,至爱的人相继离去给泰戈尔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死神给了我正确观察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使我得以理解世界在它的极美中的情况。因此当我看见以死神为背景的宇宙之画时,我感到了它的魅力。”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对于生命和死亡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的诗集里,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延续和归宿。



终审:李汉兴

初审:朱栢明

编辑:叶舒婷

来源:新语听书